1.耶稣基督的末世思想
在旧约中,以色列人的末世情怀可追溯到亚巴郎,从天主对他的祝福和许诺开始,直到君王时代对默西亚的期待,耶稣来临时这种盼望已在以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末世盼望,信仰反省与历史的洗炼,形成了一个相当丰富的末世思想系统,亦深深影响了新约中的末世观。耶稣身为以色列子民中的一份子,无疑也承接了旧约中的末世思想,从他对历史的看法可知,在旧约的历史中呈现出来的天主是一个在时间中不断许诺,祝福与更新一切的造物主。在历史中他把自己交托于人,而且也领导历史走向完成至最后的圆满。尤其是藉着旧约几个特殊人物彰显了出来。亚巴郞的被召,在给亚巴郞许诺之前,天主命他舍弃一切,离开自己的棲身地往一个陌生的新地方,许诺了一个美好的远景。在古圣祖们的历史中,皆是如此。天主用许诺带领他们走向将来,他们亦全心信赖许诺,到了梅瑟身上,天主又重新写明他对亚巴郞的许诺,他叫梅瑟带领以民脱离埃及,进入流奶流蜜的福地。他也不断地告诫他们,不断更新他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他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就是这样,天主不断在历史中昭示自己,他要在许诺中不断自我给予,不断更新,走向一个更圆满的未来。为此,为进入福地的选民启示了一个新的许诺,默西亚要出现。至此,天主许诺的内涵在历史过程中渐趋明朗化了,最后都要在默西亚的生命里实现,这就是默西亚许诺。他们深信这个许诺必定要实现,即使在遭到离乡背井,亡国之痛时,也无法忘记,反而更急切等待这日子的来临。此种迫切期待的情怀贯穿于犹太文学中,既所谓的默示录文体。天主呈现的面貌就是一个许诺的天主,并在许诺中完成一切。这种历史架构同时亦显示出天主的启示是在时间中进展的,使许诺逐步完成与实现。
因此,旧约时期的人们,经验到是一个历史结构的天主,是一种过去,现在,未来的结构,在这形态里,人是在现在,现在的生活处于一个信仰的传统里,是基于天主过去许诺的完成,但这个完成不是静态,而是一个不断行动着的,在今日完成过去的许诺之时,他又预许了将来,直至历史的最终完满。
在旧约里有些概念是用来描述这个使历史完成的天主,如:天主的日子,天主的震怒,审判等。耶稣也同样运用了默示文体来表述末日来临的景象,如,太阳失光,星辰坠落等图像(谷13:24-25)。但他有自己的特色,他一方面不断地肯定人的圆满终结,定是天主;但是这个日子的期限,他无半点猜测的迹象,虽然他继承了传统思想,却无达尼尔先知那种以精确的数字来进行推测的语气。耶稣的这种言语图像更原始,更反映出旧约的的末世思想。他所描绘的是一段充满幸福与快乐的时期,是天主的神充溢的时辰,那时死人要复活,万物要更新。
所以,总体上看,耶稣对历史完成所作的描写是相当反映旧约里最原始的看法。
2.耶稣基督所启示的天国要义
耶稣所宣讲的天国要义,就其本质上讲,与旧约时代所讲的和在耶稣时代一般犹太人心目中所期待的具有末世气息的天国有相似之处,与先驱若翰宣告的天国相似之处尤其多,“你们悔改罢!因为天国临近了”(玛3:2)。但不同之处亦不少,耶稣所宣告的天国带给人一种逼近的气息,是一种迫切的紧张状态生活,可观的是具有救恩性的,具有决定性的,并且这一切都与耶稣和其行为具有奥妙的连系,藉着耶稣,天主赏赐众人新而且大的恩惠(谷2:21-22),藉着他,而且只有在他身上,先知们的预言都应验了(路7:22);藉着他,末世的救恩时期开始了,魔鬼也被打倒了(路1:20);并且由于耶稣来到世上,众人尤其是卑微的,贫苦的,犯罪的人,都被邀请来接受福音,获得永生(玛11:28)。藉着耶稣,天国已经来临的明显证据,即是救恩的宣告,罪恶的赦免,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人们的革新和圣洁。耶稣所宣讲的,或更好说,耶稣所建立的国,不是属于宇宙的事变,也不是带着显赫势力和光彩的外表,反之,是隐藏于那谦和良善的默西亚的行为中,只有心怀信仰的人,才可发觉它,接受它。 但是,为那些无信仰的人,这样的天国,不幸地却成了一块绊脚石(路10:21-24)。
此外,耶稣所宣讲的天国,在新约中有时也称为基督的国,是指的以复活的基督为中心的,天国从他开始,在末日完成。教会为其代表。显然有时新约中的天国是指向末世的(宗14:22)。在新约中天国概念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耶稣降生于世所带来的救恩和他所经过圣教会所施予众人的救恩,一是指耶稣再度来临时,那救恩计划的完成”。
3.天国是耶稣宣讲的精髓
天国是耶稣一生所宣讲的中心讯息,从加里肋亚开始,他就劝人说:“你们悔改罢,因为天国临近了”(玛4:17);以后天国这个词,就不断地在耶稣的宣讲中持续出现,而著名的山中圣训更是把此概念发挥的淋漓尽致,此圣训也是取替并完成旧约法律的新盟约法律。下面就扼要地来加以说明。
从山中圣训看
山中圣训全篇以天国为主题,略观其脉络便可得知。
5:3-12真福八端——天国的真福
5:13-16盐与光——天国真福在世界上的反映
5:17-48耶稣与法律——天国的新法律
6:1-18在主前行义——天国的义德
6:19-34超脱世物——天国的优先价值
7:1-12慈善与信赖——进天国的胸襟
7:13-27辨别真假好坏——努力进天国的恒心
“天国”一词出现在山中圣训的首(5:3,10)尾(7:21)及中间三个关键部分(5:19-21,6:10,6:33),使全篇训言前呼后应,贯彻始终。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5:3)。
“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5:10)。
“除非你们的义德超过经师和渚塞人的义德,你们决进不了天国”(5:20).
“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6:10).
“你们先寻求天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6:33)。
“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7:21)。
山中圣训的首段真福八端当中的真福者皆是以天主为中心,努力让自己全然为天主所圣化,沉浸在福乐中,把自己空虚、贫乏浸入到上主的富裕中,就如耶稣多次谈及“你们若不变成如同小孩一样,你们决不不能进天国”(玛18:3)。也仅有小孩赤子般之心,才能懂得其中的真理,体会出其中的奥秘,为天主所悦,已然身处天国中。“他必获得上主的降福;和拯救者天主的报酬”(咏24:5)。
在圣训的末端所指出的“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入天国”(7:21),天主经如是表达了该思想,天国来临就等于天主的旨意承行于地如在天上。奥利振教父这样诠释:“承行天主旨意,能使地化为天”。 基督徒的生命就是如此,直至“天主成为万物之中的万有”(格前15:20)。
正因天国不是静态的,真福并非一劳永逸,泰然居之拥有的,非一次行动,而是无止境的过程,天国的来临邀请人归依,天国的突入催促人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疆界,束缚并迫使人望着他,顺承于他的意愿,赖着他的指引在各种层面上努力跃进。它要求“更高超的义德”, “更内在的行善动机”, “更专一彻底”, “更光明正大”, “更喜乐洒脱”, “更圆融与默契”, “更认真恒毅”。 止于至善。
天主的国在耶稣基督身上临现,可称为“参通天地人三才”, 他也宣称自己就是天国的实现,他自己就是道路(若14:6),他就是真福,他最圆满地履行父的旨意,与父深深地契合,父的名因而更受显扬,天主子女信赖父的情怀愈发真切,肖似父慈悲宽厚的意愿更热烈,弃恶从善之决心也更坚定,都是有赖于基督。
天国虽不易得,有如窄门狭道,但却洋溢着喜乐,因为不止“天国本身是福,进天国的过程是福,得到天国者更是真福”。
4.天国临近了
耶稣基督不仅以天国为宣讲的中心讯息,还强调天国已来临了,他是从多方位的角度来论述天国的奥义(透过比喻),让人更深切地领悟天国的奥义所在。天国的突然切入,使一切都变得皆有可能。它的突然来临好像一个家主出去雇工人,看似最后的却成了最先的,最先来的却成了最后的,让人很是疑惑。天国是天主最最卓越的赏赐,具有绝对价值的宝藏,身为受造物应该牺牲掉一切去争取它,“天国好像是藏在地里的宝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来,高兴地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那块地。天国又好像一个寻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找到一颗宝贵的珍珠,就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它”(玛13:44-46)。为拥有获得它,须有必备的条件。天国并非是一种公道的报酬,他可以任意,自由地邀请人到他的葡萄园中去工作,也自由按他的意愿给他的工人工资。虽然一切都是天主的恩宠,人对天主的恩宠应有清醒的头脑,固执于恶的人,不能承受基督及天主的国(格前6:9-10)。穷人的心灵(玛5:3),孩子般的态度(玛18:1-4),努力寻求天国及其正义(玛6:33),忍受迫害(玛5:10),舍弃一切所有(玛13:44-46),超过法利塞人的义德(玛5:20),总之,奉行天父的旨意(玛7:21),尤其是弟兄的友爱(玛25:34);这一切,谁愿进入天主的国而继承它的都应敬谨遵行。因为虽然众人都曾被召,但并非都被选;没有穿婚宴礼服的客人将被逐出(玛22:11-14)。必须归向上主(玛18:3),人除非再生,不能见到天主的国(若3:3-5)。
4.1 从雇工等比喻看
在耶稣讲的(种子、芥子、酵母、莠子与麦粒)比喻中,天国的突入性表现的比较具体。
种子自长的比喻(谷4:26-29):天国好比一粒种子,有自然生长,成熟的活力。在撒种之后、收获之前,撒种者看起来好似无所事事,耶稣宣讲福音的活动,一无军事、政治积极行动的色彩,同时代的人因而大为见怪。耶稣因此解释,这表面的清静无为,其实就是依赖天国内在活力的表示。看来,耶稣讲述这个比喻是为了答复这个问题:“你就是要来的那一位,或是我们还要等候另一位”(玛11:2-4 )?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觉得耶稣所宣讲的福音,不推动壮观的社会改革。在当代犹太人的心目中,天国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如保禄在罗马书中所说:“天国是天主的德能,为使一切有信仰的人获得救恩,先使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1:16)。
芥子的比喻(谷4:30-32):天国在开始的时候是很小的,在社会、政治方面微不足道。但是切勿小看它。事实上,这小小的一点自有其扩大的威力,大到足以怀抱整个的人类。西蒙·魏尔(Simone Weil)说:“什么是超性的事物?首要的观念是:它无限小,同时又无限大”。 后来,耶稣还要说:“天主国的来临,并非是显然可见的,因为天主的国就在你们中间”(路17:20-21)。
酵母的比喻(玛13:21-33):天主的国是一股隐藏的活力,它的运作虽不引人注目,然而它的功能足以使整个人类潜移默化。不过,请注意,这一股隐而不显的力量,并不免除艰苦的战斗。因而必须时时奋勉有加,力求革新;同时抱着乐观的胸襟,深信整个人类,藉着福音的潜力,终必获得彻底的改善。在路加的笔下,这个比喻很可能是为了答复:“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吗?”(路13:23)这个问题,因此,他强调了普遍获救的功效。
莠子和麦子的比喻(玛13:24-30):在这个比喻里,强调的因素可以在中部,也可以在末部,不同的强调道出不同的讯息。耶稣强调的很可能是比喻的中部,就是家主的指示:“让莠子和麦子一起长到收割的时候好了”(玛13:30)。这样,比喻的批判是:天国赐给所有的人,不分彼此,善人恶人,一视同仁。天国不是一个隔离份子组成的集团。善人恶人当然不能黑白不分,然而现世还不是隔离的时候;他们的分隔是在将来,最后审判的日子。今世为罪人是忏悔自新的时候,为善人是耐心等待的日子。换句话说:人间的天国并不要求国民个个完美无缺,但要每个人悔改革新。
撒网的比喻(玛13:47-50):这里,再次提及天国是赐给众人的救恩,善人恶人,无一例外。耶稣怀抱所有的人,不分彼此。现在是忏悔的时候。最后的审判将在世界的末日。耶稣耐心地讲解这个比喻很可能是对准某些议论,例如:“你们的老师为什么同税吏和罪人一起进食呢”(玛9:11)?
这一类的比喻传达的讯息是天国切入了人类的历史,天国随着耶稣而来,开启了末世的时代。
张春申 著,《基督信仰中的末世论》,台北:光启出版社出版,2001年,第8页.
思高圣经学会编著,《圣经辞典》,香港:思高圣经学会出版,1988年,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