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抗日救国,教会更积极
雷明远神父,(Vincent Lebbe,1877年-1940年),字振声,圣名味增爵,本籍比利时,遣使会神父,也是两个中国修会耀汉小兄弟会和德来小姊妹会的创始人。
他于1927年加入中国国籍,于中日战争初期,组织救济团队,救治中国各地平民。 唯一外籍人士在中国配享宗祠, 在天津和台北的忠烈祠都有他的牌位,以供人瞻仰、致敬和追思。
牺牲、真爱人、常喜乐
雷鸣远神父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极力主张抗日。除在报纸上大力宣传之外,还提倡身体力行地切实投入抗战之中。他在山西组建华北民众战地督导团,积极援助中国抗战。先后出任宋哲元部队的残疾军人教养院长,傅作义部的前线救护队队长等职,参加作战。
1933年热河长城抗战,虽然雷明远神父已经年近60,但他亲自带领教友前去华北、西北各战区抢救伤兵; 他说:”你们不要看我的鼻子、我的脸是外国的,我的心是中国的。我们抗战要抗到底!“
1935年绥远战争的时候,他又带领救护队,完成了救护队史上从未完成过的事,一个伤兵也不丢掉,与伤兵共存亡。
雷鸣远神父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天津沦陷后,《益世报》坚持出版,宣传抗日。于此同时,雷鸣远神父向自己的教会成员发出总动员令,亲率600多人组织救护队、野战医院和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抢救伤兵、赈济难民、教育失学儿童。
1940年3月9日,雷鸣远神父被俘虏,关押在太行山山区的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被当作间谍受到6个星期的洗脑和酷刑,40多天后,经政府交涉,雷鸣远被释放,但已罹患重病。
1940年6月24日,雷鸣远因黄疸病逝世于歌乐山。 有挽联如下:“鸣远司铎灵鉴:博爱之谓仁救世精神无愧基督,威武不能屈毕生事业尽瘁中华。”
“上海拉贝”饶家驹神父
饶家驹(1878-1946),出生于法国桑特市。1913年饶家驹神父到上海传教,拯救30万中国难民。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一二八事变”,悍然侵略上海。战事一起,大量平民深陷战火之中,他(她)们亟需得到救助。
饶神父同难民儿童在一起
于是,饶家驹担任“华洋义赈会”会长负责难民、伤兵的救援工作。他利用早年建立的社会关系,亲自出面与各方交涉,成功地使交战的中日军队停火4小时,救出闸北战区的难民和伤兵。他的义举也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肯定。
不幸的是,当神父冒险出入战区,救护伤兵、难民,在闸北被飞弹击伤,被锯去右臂,从此成了“独臂神父”。
中国之友”饶家驹纪念章
1937年八•一三战役爆发后,规模日益扩大,日军轰炸烧杀所造成的难民潮从未止息,大批外地的战争难民也涌入上海。百万难民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时任职上海华洋义赈会会长、国际救济基金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的饶家驹神父,与日本政府和军队交涉,要求勿对难民区进行攻击。
安全区是饶家驹神父首创
经过饶神父的呼吁奔走,多方交涉,最终促成了难民区建立。时至今日,我们难以想象,在当时危急关头,饶神父如何奔波劳苦,竭尽所能来说服交战双方达成共识,首次创立了“安全区”这个概念,并在上海庇护了30万难民。
难民区最多曾有收容所130余所,收容难民30万左右。难民区共成立存在963天。为30多万中国人提供了一线生机,饶神父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周转在各个势力之下,殚精竭虑,救助百姓。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新馆内
为了纪念饶家驹神父修筑的铜像
他首创的战时保护平民的安全区模式后来被推广至南京、汉口、广州、法国、德国等地,为南京大屠杀时的平民带来了一线生机。并直接促成了战后《日内瓦公约》的修订,让原本只为救助战争中军人的《日内瓦公约》加上了‘拯救平民’的条款。
而这也是写入国际公约的第一个‘上海模式’。现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新馆内,有纪念饶家驹神父的铜像和“中国之友”饶家驹纪念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