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会 员 登 陆:::  
 名  称  
 密  码  
 验证码   
  

:::超 级 搜 索:::  
栏  目  
类  别  
关键词  
 站内搜索   网络搜索
  

:::热门文章TOP10:::  
 天主教知识问答之一
 云台山的来历
 大圣若瑟的圣像中,通常有一朵百合花是什么含义?
 天主教对联
 献县教区朝圣地――露德庄
 献县教区修道院简史
 教会小游戏之二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春节联欢晚会
 献县教区2010年堂区神父调动表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站资料文章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如果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地方,请尽快与本站联系!

 来    源: 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作    者: xianxiancc
 发表日期: 2009/2/1 19:32:00
 阅读次数: 38894
 文章标题: 信仰文摘慕道培训 → 天主教知识问答之一
 查看权限: 普通文章
 查看方式: 查看:[ 大字 中字 小字 ] [双击滚屏]
 正    文:
天主教知识问答之一

  

信仰部分

1.什么是信仰?

2.什么是基督教?

3.什么是天主教?

4.为什么天主教又称“公教”?

5.天主教是至一的,是什么意思?

6.天主教的圣统制是怎么回事?

7.天主教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

8.“大公会议”是什么?

9.基督新教是如何创立的呢?

10.天主教与基督教有哪些区别呢?

11.“天主教”的名称的是怎么来的?

12.天主教是玛利亚教吗?

13.各宗教都劝人为善又何必要信天主教呢?

14耶稣基督这名字有什么意义?

15.耶稣是怎样诞生的?

16.耶稣行了些什么奇迹?有什么意义呢?

17.耶稣所行的奇迹可信吗?

18天主子如何是个人

19.如何理解玛利亚的童贞呢?

20.十字架对人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1.耶稣遭受的最大痛苦是什么?死在哪里及哪一天?

22.“坐在圣父的右边”是什么意思?

23.教宗是什么?

24.梵蒂冈是个国家吗?

25.罗马教廷是什么?

26.枢机的含义是什么?

27.枢机主教是什么?

28.神职的种类有哪些?

29.修女是神职人员吗?

30.教父是什么?

31.圣召是什么?

32.怎样才能成为神父(司铎)呢?

33.为什么要守独身生活?

34.天主为什么颁布十诫?

35.什么是罪?

36.我有罪吗?

37.救恩史是什么?

38.获得救恩的条件是什么?

39.领洗入教以后该如何做呢?

40.最后的审判是什么呢?

41.鱼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42聂斯多略教派与中国的景教是什么关系

43宗教改革是怎么回事

44康熙信仰天主教吗

 

圣经部分

45.《圣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46.雅威是谁?

47.什么是“六日工程”?

48.“安息日”是什么意思?

49.《圣经》是怎样叙述人类起源的?

50.“伊甸园”是怎样回事?

51. “天使”是怎么来的呢?

52.“魔鬼”也是天主创造的吗?

53.什么是“原罪”?

54.始祖犯下的原罪为什么后代子孙也有呢?

55.为什么西方常把加音当作心胸狭隘的典型?

56.为什么西方文学把“方舟”比作避难所,以鸽子和橄榄枝象征和平?

57.什么是“巴贝耳塔”?

58.亚巴郎是谁?

59.“割损礼”是怎么来的?

60.哈加尔和依市玛耳是谁?

61.天主为什么特别赐福给亚巴郎,为什么色列人以自己是亚巴郎的后裔而感到莫大光荣?

62.为什么西方把“索多玛和哈摩辣”作为罪恶的代表?

63.“红豆汤的故事”是怎么来的?

64.以色列人的十二支派是怎么样形成的?

65.以色列的民族史是怎样的?

66.梅瑟是谁,他是怎样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

67.什么是“西乃盟约”“天主十诫”?

68.“耶里哥的城墙”是个什么典故?

69.“士师”是什么意思?

70.以色列人为什么又叫“犹太人”?

71.“人子”是什么意思?

72.耶稣十二宗徒是谁?耶稣的三位爱徒是谁?

73.保禄是谁?

74.保禄归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75.什么是“山中圣训”?

76.什么是“主祷文”(“天主经”)?

77.耶稣是怎样“受难”、“复活”、“升天”的?

78.“架上七言”是什么?

79.耶稣的死因是什么?

 

礼仪部分

80.祭衣的:红、白、紫、绿等各有什么意思?

81.弥撒中提炉、蜡烛、花、圣枝、打铃有何意义?

82.“圣号经”、“划十字”和在弥撒中神父“伸开双手”有何意义?

83.“祝福圣物”和“祝福房子”有何意义?

84.天主教的礼仪是什么?

85.什么是“弥撒”,为什么教友必须要参加弥撒?

86.弥撒的程序及意义?

87.举行弥撒时用些什么圣器?

88.弥撒中的站、坐、跪有什么意思?

89.应怎样参加弥撒?

90.何谓追思弥撒?

91.圣事是什么?

92.耶稣为什么建立告解圣事?

93.婚姻为什么是件圣事?基督徒在结婚之前,应有什么准备?

94.为什么不能离婚?

95.病人付油圣事是什么?

96.为什么圣洗、坚振、圣秩圣事只能领一次?

97.圣名是什么?

98.谁可做代父代母?

99.代洗有什么规矩?

100.告解圣事有何效果?

101.告解圣事的规则有哪几条?

102.什么是大赦?

103.大赦怎样分呢?

104.什么是礼仪年?

105.怎样过主日?

106.什么是将临期?

107.圣诞节是怎么来的?

108.圣诞马棚是怎么回事?

109.圣诞节有哪些习俗呢?

110.圣诞老人有什么来历?

111.什么是主显节?

112.什么是四旬期?

113.圣灰礼仪有什么意义?

114.该怎样预备领圣体?

115.什么是大斋?在什么时候应守?

116.什么是小斋?什么人应守小斋?什么时候守?

117.什么人应守大斋?一年守几个大斋?怎么守?

118.守大小斋的意义是什么?

119.弥撒中的面饼与葡萄酒及行圣事时的覆手各有什么意思?

120.十字架与苦像有何区别?

121.天主教为什么恭敬圣像?

122.“补赎”是什么?

123.圣枝主日有何意义?

124.什么是圣周?

125.什么是逾越节三日庆典?

126.圣周五的礼仪如何分?

127.圣周六的礼仪有哪些?

128.复活节有些什么习俗呢?

129.什么是常年期?

130.常年期内“主”的庆节有哪些?

131.圣母的庆节有哪些?

132.圣教会有哪些圣月?

133.诸圣瞻礼指什么?

134.追思已亡有何意义?

135.什么是朝拜圣体?

136.祈祷是什么?

137.祈祷有哪些形式?

138.我们为什么应当祈祷?

139.“阿们”是什么意思?

140.“阿来路亚”是什么意思?

141.什么是九日敬礼?

142.什么是首六、首七?

143.在苦像上有一牌子,上有“JNRJ”,这是什么意思?A和Ω是什么意思?

144.教会的四大瞻礼是什么?

145.“中国礼仪之争”是怎么回事?

 

 

天主教知识问答

一、信仰部分

1.甚么是信仰?

信仰是什么呢?从定义上说,信仰是对某种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是对某个特定目的、某种主张的尊重和相信。

这里的特定目的,可以是神,也可以是人,还可以是物。信仰可能是有神论的信仰,信仰也可能是无神论的信仰。你可以信仰耶稣基督,信仰释迦牟尼,信仰穆罕默德,信仰观音大士;你也可以信仰黄大仙,信仰猪八戒……。当然,你可以信仰孙中山,信仰华盛顿;你也可以信仰孔子……。你可以信仰三民主义,信仰自由主义,信仰恐怖主义,信仰金钱主义等等。

通俗的说,信仰就是一种“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都是按照自己的“活法”去生活的,由“活法”指导着生活,离了“活法”的人肯定活不下去了!所以,信仰是我们生活的指南,是每个人都要有的,离了信仰我们就肯定活不下去了!

 

2.什么是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它是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统称。基督教由耶稣基督(圣子,天主第二位)创立,公元392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宗教。1054年东西罗马的分裂造成了基督教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16世纪中叶,天主教又发生了反对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陆续派生出一些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这些新教派统称“新教”,又称“抗罗宗”或“誓反教”,在中国曾称为“耶稣教”,如今在中国“基督教”通常专指新教而言。

 

3.什么是天主教?

天主教也称"普世公教""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天主教和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教派。

天主教由天主圣子耶稣(天主第二位)创立,乃建基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上,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因此继承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初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以后逐渐发展成以罗马为中心的广大社会阶层人民所信仰。

耶稣生活于罗马皇帝第伯略及比拉多作犹太总督的时候,他三十岁时开始出外宣讲天国——传播救恩的喜讯。他从跟随他的人群中拣选了伯多禄等十二个人作为宗徒,他在三年的传教生活中,不断地以奇迹和异能显示自己是天主子,是救世主,并教导人应彼此相爱、彼此宽恕、善度人生、善待生命。因着服从和救赎的需要,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他死后第三天却复活了。数星期后,他的宗徒们便开始宣讲他死而复活的消息,传播他启示的一切真理,并按照他的教导和榜样去劝勉众人善度生活。

由于基督徒的一神信仰,和宣扬的平等、博爱,为当时的统治者罗马帝国所不容,屡遭种种迫害,无数殉道者以鲜血和生命,为基督信仰作证。公元313年西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天主教。次年与东罗马皇帝联合颁布“米兰诏书”,准许信仰自由,迫害才告终止。君士坦丁大帝统一了东、西罗马,使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是为罗马帝国政教合一的开始。因此天主教的信仰随着帝国的声威,而广布各地。西方的正义、平等、博爱、自由、和平、人权等伦理价值,无一不是源于天主教信仰。

1054年,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脱离罗马教宗,成立东正教。1517年马丁·路德脱离天主教,成立新教,之后又有其他与天主教分离的教派产生(我国通称基督教)。东正教除了不承认罗马教宗的首席权外,信仰上与天主教并无根本的差别。基督教各教派对教宗的首席权有异议外,在教义和礼仪上,也有某些差异。不过,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的信仰对象,都是耶稣基督,由于教义上的差别和信仰态度不同而分开,但并不影响耶稣基督为全人类救主的宣告。

天主教自伯多禄(又称伯铎)受命领导教会,为首任教宗,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当今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是第265任教宗,为全世界近十亿天主教友的领袖,并广受全球人们的敬爱和尊重。

天主教主要的基本信仰内容大致包括在《使徒信经》中:“我信全能者天主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我信他的唯一圣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我信他因圣神降孕,由童贞玛利亚诞生;他在比拉多执政时蒙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死而埋葬;我信他下降阴府,第三天自死者中复活,我信他升了天,坐在全能圣父的右边;我信他还要降来,审判生者死者;我信圣神、圣而公教会、诸圣相通功;我信罪的赦免、肉身的复活、永恒的生命。”

 

4.为什么天主教又称“公教”?

为助人进入天国,主耶稣为人准备了进入天国的方法和门路:他立了他的教会,他又立了圣洗圣事。圣洗是进入他教会的门路。人领洗后,即进入了他的教会,成为天父的子女,开始度天国生活,并在教会领导下走天国之路,直到天国在天上圆满达成。为此教会也成为地上的天国。按圣玛窦福音十三章的记载,主耶稣讲述了七个天国的比喻,象征他教会的各种境遇:撒种和莠子两个比喻,说明教会为传布天国所遭遇的内外阻碍。芥子和酵母两个比喻,表示教会在初期显得弱小,但日后要传遍普世各国,使各民族都受到他的助益。宝贝和珍珠,两个比喻,说明天国的贵重,为获得他,人应不惜舍弃自己所有的一切。撒网的比喻,表示公审判时,教会内的善恶分子才分别出来。人必须领洗加入教会,才能开始天国的生活。

因为天主的教会是为全球所有国家和所有人民建立的,以传扬基督全部教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公教”的意思是全世界的,普遍的,包罗一切人的。

 

5.天主教会是至一的,是什么意思?

普世的天主教会都有以下的特性:1信仰同一的基本信条。2遵守同一的诫命。3领受同一的圣事。4全世界的信徒一致地团结在罗马教宗的领导之下。

 

6.天主教的圣统制是怎么回事?

耶稣立定了十二宗徒为宗徒团,又拣选其中之伯多禄为元首。犹如伯多禄和其他宗徒们被耶稣立定为惟一宗徒团,同样伯多禄的继承人罗马教宗的宗徒们的继承人主教们,也是互相结合为一的,成为主教团,以教宗为首。

    主基督立定了伯多禄为教会磐石,为整个羊群的牧人,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了他,又把捆绑和释放大权交给伯多禄和其他宗徒们,为此伯多禄和其他宗徒们的牧职构成教会牧职的基础。以后由宗徒们的继承人主教们,在伯多禄的继承人罗马教宗的首席权领导下,继续执行牧放职务,这样就建立了教会的圣统制:包括教宗、主教团;主教和他们的助手司铎(神父)和执事。

    教宗:罗马主教,伯多禄宗徒的继承人,教会可见的元首,主教们合一的基础,信徒们合一的基础。的确,罗马教宗以他基督代表职务之力和全教会牧人之力,对教会享有至高普遍的全权,且常能自由地执行此权。

    主教团:主教团如果与罗马教宗合而为一,便有权能,对教会享有至高的全权。故为行此权能,必须有罗马教宗的同意。主教团在大公会议里,可隆重执行他对普世教会的职能,只要大公会议已由教宗所肯定或至少被他所接受。主教团按由许多人组成来说,他表现天主子民的多种性普遍性;按集合在一个首领下来说,表示基督羊群的至一性。

    主教们按个人来说,每位主教在他的地方教会里,他是教会至一性的根源和基本。在这种情况下,他对托付于他的天主子民执行牧灵任务,并有司铎和执事作他的助手;但按他们是主教团的成员来说,他们当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照顾整个教会的人;为执行此任务,他一面照顾托付于他的那部分地方教会,一面为促进整个教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他们对教会的这种关怀,特别施于贫苦之人,为信德受迫害的人和在世界各地作传教工作的人。

拥有同一文化背景的近邻教区,可形成教省或宗主教区,这些地区的主教们,可以相聚在一起召开教省会议或宗主教区会议,研讨有效方法,俾能促进集体福传和牧灵精神。

 

7.天主教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

1、世界部分

公元29年:圣神降临,教会开始传扬。

64-100年伯多禄、保禄及其他宗徒在罗马为信仰致命。

70-313年:是大教难时期。信徒被剥夺一切权利,冒生命的危险在坟场地窟中聚会祈祷。

313年:米兰圣谕,三百年教难结束,天主教取得合法化地位。

325年:第一届尼西亚大公会议召开,定基督是天主及圣三道理。

431年:厄弗所大公会议,定圣母为天主之母。

590年:大额我略教宗,开始了教宗国的雏形,尝试摆脱政权对教会的束缚。

747-13世纪:政教混淆不清,教宗须效忠皇帝,皇帝须得教宗加冕。

1054年:希腊东正教正式与罗马天主教分裂。

1094-1291年:十字军时代。

1318-1641年:文艺复兴时代。

1517年:基督新教出现。(即今日中国的基督教)

1545-1563年:天主教内部革新,召开脱利腾大公会议(内容主要针对圣经、圣传、原罪、圣化成义、圣事、弥撒及其他教会改革)。

1869年: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召开(论教宗在定信德道理时不能犯错误)。

1962-1965年: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召开(主要内容有教会、礼仪、圣经、非基督徒、教会与世界之关系)。

 2、中国部分:

公元636年(唐朝)景教传入中国。(很相似天主教的一派别)

1254-1370年,(宋、元朝)方济各会士入中国,真福孟高味诺主教被授权在北京设立总教区和为元朝国土上的都主教。

1582年,(明朝)利玛窦抵达中国,他结合中国文化把“GOD”一词译为天主;从此,天主教这个名字开始在中国传开。在利氏影响下入教的徐光启、扬廷筠、李之藻并称教会三柱石。

1654年,罗文藻成为第一位中国人神父,后来更成为第一位国籍主教。

1692年,康熙皇帝准许天主教自由传教。自此,许多传教士进入中国各地,向各阶层的民众传教。

1693-1724年,礼仪之争。

1900年,义和团运动,不少传教士、教友被杀。

1926年,祝圣六位中国主教。这六位主教是:宣化教区主教赵怀义,圣名雅各伯、汾阳教区主教陈国砥、台州教区主教胡若山、海门教区主教朱开敏,圣名西满、由蠡县监牧长为主教的孙德桢,圣名默尔爵、由蒲圻监牧区升为主教的成和德,圣名奥多利各。

1946年,建立中国圣统制,田耕莘为中国第一位枢机主教。

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天主教教堂重开。

 

8.“大公会议”是什么?

大公会议是天主教会举行的普世性主教会议,与会的主教们相聚在一起,通过大会的形式共同商讨教会发展和神学问题。首届公会议于圣神降临后第三世纪始召开,因为在过去那段日子里,召集全体主教是件不可能的事;教难的阴影经常威胁着教会,即使受到容忍,但仍末获得合法的存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诏书承认教会的权益,十二年后便有了第一届大公会议。前往尼西的318位主教中,大部份受过最后一次教难的折磨,他们都是信仰的“证人”。

最初四届大公会议都有独特的重要性,各以简洁的词汇表达了教会的信仰:

耶稣基督是真天主。 ( 尼西大公会议 ) 圣神是真天主。 ( 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 ) 耶稣基督是天主也是人,祂的母亲应被称“天主之母” 。 ( 厄弗所大公会议 ) 耶稣拥有人性与天主性。 (加采东大公会议)

如今在主日所诵念的信经文字,就是由这几届大公会议所修定。

前八届大公会议都在东方举行。当时拜占廷帝国一片升平,而西方却为蛮夷所侵。

可惜,教会两支派(西方通用拉丁文,而东方则采取希腊文)的融洽,终于在869年,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公会议时决裂。这里值得一提的是,19251945这二十年间,未来的若望廿三世,正受任保加利亚、希腊.以及土耳其的教廷大使,因此对东方教会认识颇深。

公元11231215年四届公会议都在(罗马)拉脱朗举行。当时正值中世纪文化的全盛时期,会议目的:消弭战争(禁斗周期);戒绝买卖圣物圣职;订立遴选教宗程序(使政治权力无法干预);末了,拉脱朗第四届大公会议还颁令规定每年(复活节)至少告解及领圣体一次。

欧洲的颠覆 1245—1445

以后两个世纪,教宗无法在罗马稳定下来,公会议亦在欧洲各地召开,希望解决基督徒社会的政治与宗教矛盾。

历经十八年的公会议 1545—1563

脱利腾公会议的举行,正值世界换上新面貌之际:五十年前,哥伦布发现美洲,但新大陆的东海岸尚末开发;文艺复兴已近巅峰,还有一些宗教改革者如路德、加尔文等,对天主教会的组织及部份训谕提出质疑。

脱利腾公会议的成就亦相当可观,它阐明遭受反对的信理(信仰、原罪、圣事、圣体),又组织教会革新:提醒“主教的职责”、创立修院以陶成司铎,还起草撰写一本简明的信仰手册:要理问答。

工业时代初期的梵蒂冈第一届会议1860—1870

脱利腾公会议后,世界发生深重的改变。政治暴动,摇撼整个欧洲(1789 18301848 年的革命),大型工业及其引致的困厄一起到临,许朗和其它人士,群起攻击信仰的基础,杂志、报章到处散布反宗教思想。

公会议应小心谨慎,规定什么是应当做的....为保持信仰的完整,发扬文化,及人类永恒的救恩,也为普世和平(召集公会议函)。

讨论的项目千头万绪,但真正可以研究的仅得两条(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教宗不可能错的训导权)

事实上,会议进行期间,法、德刚宣战,意大利军队更侵入教会国土,强占罗马,公会议无法继续进行。

梵二大公会议 (1962-1965

一九五九年一月廿五日,若望廿三世当选后三个月,他宣称有意召开公会议,大家感到非常讶异。

教宗很快便宣布:“我们希望这届大公会议,就像一次新的圣神降临”(一九五九年五月)。又加以说明道:“大公会议主要目的在推动基督徒信仰的发展,信友生活的伦理革新,使教会的规则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方法。”(一九五九年六月廿九日)

是届大公会议由若望廿三世召开,但他却于第一期会议后一九六三年六月逝世。继任的保禄六世继续主持其它三期会议。四期集会中,每次都有约二千一百二十四至二千三百九十九位主教列席,工作小组则在休会期间不断工作。

大公会议彻底简化筹委会的临时草案,经过颇久的工作,最后才拟定十六份文宪。这些文宪组成教会对现代社会的反省及指定应循的方向。

教会负有使人认识福音、和召集世人在爱中生活的使命,这个信念推动了大公会议的工作进展。

 

9.基督新教是如何创立的呢?

基督新教是于公元16世纪初叶自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派。最初的教派有三支:一是路德教派,路德原是德国天主教奥斯定修会的一位神父,他曲解教义,主张人只靠信德即可成义得救,不需行任何善工。因拒绝教会的多次劝导,终于1517年在德国威登堡教堂发表了他自己的信仰主张,自天主教分裂出去,成为路德教派。二是加尔文教派,加尔文法国人,生活于瑞士日内瓦,与马丁路德同时,除同意路德所讲的“人只靠信德即可成义得救”的主张外,还提出他个人的主张“人的成义得救早由天主所预定”,结果也由天主教分裂出去,自成加尔文教派。三是英国教派,由英王亨利八世开始,他因欲休加达利纳皇后、另娶宫女宝兰为后,未蒙教宗允准,遂于公元1534年自天主教分裂出去,成立了英国国教,自立为国教教宗。

    上述三个教派各自成立后,每个教派内的信徒,又因在信仰上意见分歧,遂又各自分裂,渐渐产生了许多新教派,例如从路德教派又分裂出福音堂、美以美会;从加尔文教派又分裂出唯一神派、清教徒、公理会、长老会、浸礼会等;从英国国教又分裂出圣公会、高级教会、低级教会、自由教会、牛津公教会等。基督教之各教派,在过去四百余年内,已分裂为数百大小不同的教派。在欧美各国,基督教各教派统称为“誓反教”,乃因当时路德教派在德国得势后,严禁天主教举行弥撒圣祭。数年后,即于一五二九年,斯倍尔国会又宣布恢复天主教举行弥撒圣祭之自由,当时国内有五个皈依路德教派的王侯和十四座城市的路德派信徒,群起誓死反对,称自己为誓反教派。自此以后,自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派都称为誓反教,以示与天主教分离之意。待日后他们来到中国传教时,因为中国环境与欧美不同,他们觉得誓反教之名有欠和善,遂以基督教之名取而代之,称为基督教。

 

10.天主教与基督教有哪些区别呢?

(本书一下所谈的基督教特指基督新教)

1.同根分枝:从信仰根源及教会历史作简要分述

1.同根:从信仰根源看,由主耶稣建立的教会,是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和初期信友传下来的教会。在这信仰根源上,没有区分“天主教”、“基督教”的名称。

2.分枝:从教会历史看,原本是合一的教会,在历史中有二次大分裂:公元1054年,合一的教会分成二个教会: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东方教会,史称希腊正教会或东正教;西方教会,史称拉丁公教会或罗马公教会。东西方教会在信仰根源上,可说完全相同,而在表达信仰及敬礼上,却有各自的特色;在教会行政上,各自分治,东正教由其首席教长以象征性领导,罗马公教会由教宗以实质性领导。为辨别这两个公教会,一般称希腊教会为东正教(ORTHODOX),称罗马公教会为 ( CATHOLIC中译:天主教 )16世纪从罗马公教会再分枝的基督教,主要有四个教派:

(1)路德教派 (信义宗) LUTHERAN CHURCH ──── 1517

重洗派 ANABAPTISTS ───────────── 1534

士文克特派 SCHWENKFELDAINS ───────── 1539

门诺会 MENNONITES. ───────────── 1545

(2)慈运理派 ZWINGLIANISM.────────── 1523

清教派 PURITANS. ────────────── 1559

公理宗教会CONGREGATIONAL ────────── 1581

(3)圣公会 ANGLICANM CHURCH ───────── 1534

(4)长老会 PRESBYTERIAN ─────────── 1537

加尔文派 CALVINISM ───────────── 1541

以上(1)(4)教派,一般称为基督教。这四大教派可说是后来400多个基督教派的源流。其中圣公会因延续宗徒的“主教”品位,因此,圣公会在信仰、圣事礼仪、行政体制,都与罗马公教会相近。罗马公教会在16世纪──明朝末年,由罗明坚和利玛窦,二位传道士来到中国后,他们在1583年,把罗马公教会CATHOLIC CHURCH 以中文译用“天主教”。

 

2.基本信仰:两教信仰渊源、圣经数目、讲解圣经、基本信仰、人得永生等之同与异

1.信仰渊源:

两教都根据圣经──旧约和新约:上主对人的启示,人对上主启示的回应。天主教信从圣经,也信从圣传,即宗徒及历代教会的传承。基督教只信圣经不信圣传。

2.圣经数目:

天主教圣经─旧约46卷,新约27卷,合计73卷。

基督教圣经─旧约39卷,新约27卷,合计66卷。

基督教旧约少7卷:多俾亚传、友弟德传、巴路克、智慧篇、德训篇、玛加伯上、玛加伯下。因为这7卷旧约是用希腊文写成,其中玛加伯下123845为亡者献祭,涉及炼狱的存在,因此,这7卷旧约,不被基督教承认为圣经。

3.讲解圣经:

天主教强调全球统一的圣统制,由圣职人员依照训导权核准的圣经注解,讲解圣经;

基督教强调地方教会及每人直接由圣神(圣灵)指引,信友可自由讲解圣经。

4.基本信仰:

两教根据圣经共同的基本信仰包括:(1)信拜唯一至爱的上主(2)信传上主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3)信传上主一体三位在耶稣身上救赎人类,死亡及复活(4)信传圣神()恩赐信从圣子耶稣的人,获得永生、肉身复活,共享天国荣福。

5.人得永生:

天主教强调,信望爱三德,是人得永生的必要条件;相信有赏善罚恶的天堂、炼狱、地狱。

基督教强调,信耶稣必得永生──因信成义,不靠人的行为;相信有赏善罚恶的天堂、地狱、无炼狱。

 

3.基本敬礼:两教敬拜上主、敬礼圣贤、圣事祈祷等之同与异

1.敬拜上主:

两教在礼仪祈祷时,都共同“敬拜”唯一上主一体三位,及天人的中保耶稣基督。

2.敬礼圣贤:

天主教“敬礼”圣贤包括:圣母、天使、圣人、圣女、人类历史中的圣贤,祖先;并绘制有形象的耶稣,圣贤和祖先的牌位,表达敬意、效法善行、彼此相通、请求转祷上主。

基督教依照旧约禁拜偶像(申5610),只以耶稣为天人中保,不敬礼圣贤、祖先,基督教也不敬礼圣母玛利亚,也不信圣母是终身童贞女

3.圣事祈祷:

天主教有七件圣事礼仪,即圣洗、坚振、圣体、告解、圣秩、病老傅油、婚姻。以弥撒感恩祭典为中心,全球有统一的团体祈祷经文,也有地方教会自行编用的祈祷经文。

基督教各教派都有圣洗圣事,而无弥撒圣祭、也无其它圣事;圣餐(圣体)也只是纪念主耶稣的最后晚餐;团体祈祷,注重读圣经、讲道,献唱圣诗、祈祷。

 

4.基本伦理:

两教都强调该遵行上主十诫,并以主耶稣所教导的:“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你们一样”为互爱的准则。

 

5.传道使命:

天主教较注重普世教会及用天主教教理传道,推展修会男女会士到世界各地传道、建立教会;地方教会则由圣职人员负责牧灵工作;而忽略信友的传道使命。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 ) 重视地方教会,并积极推动信友传道的意识及传道工作,并以当地文化传道建立地方教会。

基督教开始就以信徒和地方教会为主体,注重信徒直接用圣经传道及扩展地方教会。而较忽视当地文化。

 

6.行政组织:

天主教注重从上治下的圣统制,以教宗治理普世教会。以教区主教治理地方教会。

基督教以信徒和地方教会为主体,由信徒选出的“长老团”,集体治理其地方教会。

 

7.主内合一:

16世纪基督教从天主教分离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基督教分枝有数百教派,但在基本信仰上,天主教与基督教各派,可说在主内同根、大同小异。

基督教为了促进各教派的交流共融,设立了“普世基督教协会”;

天主教召开梵二大公会议,除了革新整体教会,并以大公主义法令,从彼此的共同点交谈,合作促进所有基督徒合一;梵二后,也设立基督徒合一秘书处,积极推动与基督教兄弟姊妹互访交流、共同祈祷。并且把每年一月第三周定为基督徒合一祈祷周。

在主内合为一体是主耶稣的心愿和遗言:“父啊!愿众人都合而为一,愿他们在我们内合而为一,如同你在我内,我在你内,使他们完全合一”( 1721 23 )

 

11.“天主教”的名称的是怎么来的?

    “天主教”的中文名称,乃明末来我国传教的教士所拟定。它原来的名称是基督宗教(Christianity),意指耶稣基督所创立的教会。凡信仰耶稣基督者,统称为基督徒。随时代的变迁,以后出现了许多自称为基督徒的教派,Christianity便成了总称,各教派不得不冠以他词以示区别。欧美各国都以“公教会”(Catholic Church)或“罗马公教会”,称隶属罗马教宗的天主教,以与分离的“希腊正教”或“东正教”(Orthodox Church),及Protestaint(Protestant有“誓反教”之义,我国人多称之为“新教”或径称“基督教”)等教派有所区别。

    “天主”二字,是天主教称呼宇宙真主的名词,也就是所称的“至上神”。这个名词始自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原来罗明坚教士,离开广东肇庆时,托一位望教少年照管祭坛和祭服,后来罗明坚与利玛窦等回肇庆时,发现祭坛中央壁上,悬一中堂,书“天主”二字,遂被采用,与“上帝”或“天”等名称并行。

    明末清初,由于不幸的礼仪之争,教宗本笃十四世,颁布最后一道禁令(1742,即清乾隆七年),不许单称“天”或“上帝”,此项禁令现已松弛,不过从那时起,便通行了“天主”的名称。

    在利玛窦以前,唐太宗贞观九年(625)天主教的分袂弟兄——景教,传入首都长安,其所译“默西亚经”(原作“移鼠迷诗言哥经”),称宇宙真主为“天尊”。

    我国古籍中,天主的名称,始见于秦始皇所封八神,“天主、地主、阳主、月主、四时主”等。南朝宋时,呵罗单国尊称宋帝为“无忧天主”。佛经中称诸天之帝曰天主,例如:“忉利天主”。说文解字:“天者、巅也,至高无上”。但我们所谓“天主”,并非秦始皇所讲八神原意,亦非佛经中的“忉利天主”,乃是指宇宙的唯一真主宰。

    对“天主”的称呼,世界不少语言均按照拉丁语Deus译为类似的名称。Deus、则是根据古罗马“多神”dii的原有名词而来,但为保持一神观念,将小写改为大写,将复数改为单数;这样便固定了唯一主“至上神”的名称。

    我国文字,通常无大写小写之分。为表达“一神”观念,只有加以限定字,呼之为“真神”、“至上神”等。因我国“神”字古义,原来也指“多神”。一、即所谓“天神地祗”。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祗:地祗,提出万物”;天神指日月星及诸神,地祗指山川河海之神。二、即所谓“天神人鬼”。吕览顺氏篇“鬼神伤民之命”;高注:“天神曰神,人神曰鬼”:此处“天”“人”对称,但是“神“和“鬼”都是多数的。

神“引出万物”,实指日、月、星及诸神,“生风云、调阴阳”,并非特指“创造宇宙”而言。但近代学者,由于研究“天神”、“一神”、“多神”、“泛神”等问题,将西方之TheosDeusGod……径译为“神”字。因而我们从“一神”立场,也呼“天主”为“神”及“至上神”等。

 

12.天主教是玛利亚教吗?

“天主教拜玛利亚,是玛利亚教!”这是某些基督教人,多年来对天主教所作的错误宣传。

    一、天主教敬礼圣母玛利亚,有下列四种原因:

    1.圣母玛利亚是耶稣基督的母亲,耶稣基督很敬爱他的母亲;我们既是耶稣基督的信徒,对他的母亲也该有礼貌,表示尊敬;不然,对不起耶稣基督。

    2.圣母玛利亚是耶稣基督的母亲,耶稣基督是天主子降世成人、代人赎罪的救主,他从圣母玛利亚取了人性,圣母玛利亚养育了他;当他为代人赎罪,受苦受难受死时,圣母玛利亚在精神上又分担了他的苦难:圣经上记载:耶稣背着重大十字架走苦路时,圣母玛利亚远在后面,很难过地跟着他走;耶稣在加尔瓦略山上被钉时,圣母在旁痛哭着观看;耶稣被悬在十字架上数小时痛苦不堪时,圣母站在十字架下,与耶稣一起痛苦悲伤;耶稣死后圣尸被卸下时,圣母接抱在怀中,哀伤万分。我们可以说,圣母在精神上分担了耶稣的苦难,帮助他完成了救赎人类的大功。我们承受耶稣救赎大恩的人,对救主耶稣一定要感激崇拜不尽,但对圣母也该有一份谢意和敬意。

    3.圣母是耶稣基督的母亲,她以慈母心肠爱护耶稣基督,她这种慈母心肠,还由耶稣身上扩展到耶稣的信徒们身上,以爱耶稣的心情爱护耶稣的信徒们,她看到信徒们的疾苦,便在天主台前为他们转求一切恩典。在天上我们拥有一位这样的好母亲,真是我们的福气,难道我们不该敬爱她吗?

    4.圣母是我们品德的模范。我们做人要修炼美德,在这方面圣母为我们立了很好的德表。她的第一美德是服从天主的圣意,听天主的命。听命或服从是很难修的德行,我们的原祖父母,就因不肯听从天主的命令,才惹下了滔天大祸。圣母玛利亚却不如此,比如当天使嘉俾厄尔向她报告说,她要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耶稣时,她曾向天使说,她不认识男人,这事如何能成就呢?天使向她说,她将因圣神的德能而怀孕无损于她的童贞,她要生的儿子将成为至高者天主的儿子,是拯救人类的默西亚。圣母得知这是天主的计划后,立刻表示服从,向天使说,我是天主的婢女,就按天主的圣意完成于我吧!这是多大的服从。圣母的第二美德是谦逊:圣母一生谦虚为怀,比如她从天使得知,她要怀孕生默西亚时,并未像一般犹太妇女一样,以作默西亚之母为莫大荣耀;她却以天主的婢女身份自居,情愿听天主的使唤,天主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这是多大的谦卑。圣母的第三美德是忍耐,圣母一生遭受了许多痛苦和挫折,她都安心忍受下来,比如当她和圣若瑟献耶稣圣婴于耶路撒冷圣殿时,老人西默盎指着耶稣圣婴向圣母说:“看,这孩子已被立定,为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和复起,并成为反对的目标。至于你,要有一把利剑刺透你的心灵,为叫许多人心中的思念显露出来。”(路二 3436)。倘若是一般妇女听到了这些话一定会感到紧张不安,要向老人西默盎问个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圣母当时并未如此,却把这些话默存在自己心中、隐忍起来,忍耐为人生非常重要,国人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国先哲为劝人忍耐,留有百忍图,作为警惕。圣母的忍德,的确是我们在生活上忍辱负重的楷模。圣母的第四美德是助人的爱心和行动,比如她在天使嘉俾厄尔向她报喜时,得知她表姐依撒伯尔已怀孕六个月之事后,她立刻想到,她表姐一向未曾生育过儿女,现在到了老年,竟然怀了孕,而且已六个月了,一定需要有人在场照顾。因此她为爱心所驱使,不怕当时交通工具缺乏,不怕三天旅途劳累,竟自以色列北部的纳匝肋,长途跋涉的来到南部的艾殷卡林她表姐家中,照顾她表姐三个月左右。这是多大的助人爱心和行动。又比如在加纳婚筵时,席上没有酒了,这为喜家是难堪之事,圣母见此窘状,立刻自动地向耶稣报告了一切,请他设法帮助喜家解除窘境,结果产生了耶稣变水为酒的奇迹。这又是多大的助人爱心和行动,由于圣母有服从、谦卑、忍耐和爱心等美德,所以圣母慈祥良善。我国文化最尊重圣贤和圣贤遗教,也讲究师法圣贤和圣贤遗教。倘若有读书人言行不当,旁人会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圣母玛利亚是圣贤中的圣贤,更值得我们尊重和师法。

 

二、天主教敬礼圣母和恭敬天主或基督不同

    天主教虽然恭敬圣母,但和恭敬天主或救主基督不同,天主教恭敬天主,因为他是创造我们的真神主宰,我们是他的受造物,我们出于他,属于他,受他爱护照顾,将来还是要归于他,分享他的永生,所以我们对他有义务举行祭祀真神主宰典礼,钦崇他朝拜他,以便将来回到他台前。天主教恭敬耶稣基督,因为他是天主子降世成人代人赎罪,为人类恢复分享天主永生的真神救主,我们出于他,属于他,被他救赎得享永生。所以我们有义务向他举行祭祀真神救主典礼,钦崇他朝拜他,确实获得他的救恩。

    天主教恭敬圣母,并未将圣母视为神明主宰,也未将圣母视为人类的救主,也未向圣母举行祭祀神明典礼、钦崇她朝拜她。天主教恭敬圣母,乃因圣母是耶稣基督的母亲,她在耶稣基督前说话有分量,她能为我们说情,所以我们将圣母视为我们在救主基督前的中保,为此我们敬礼她,向她祈祷,求她代我们转求救主基督,多赐我们恩宠,俾能更热心爱天主和救主基督。按天主教的信仰和礼仪,钦崇朝拜(ADORARE)祭祀(SACRIFICIUM 和尊敬(HONORARE)祈祷(ORARE)敬(DEVOTIO)在程度和层次上是有区别的,钦崇朝拜、祭祀是为恭敬造物主和人类救主基督专用的最高礼仪,不能为圣母或圣人圣女用,为恭敬圣母或圣人圣女,我们用尊敬,祈祷或敬礼。

    此外,天主教恭敬圣母,并不减少对天主或救主基督的崇拜,因为按天主十诫第三诫和教规第一规之规定,凡知是非辨善恶的男女教友,都有义务每主日(星期日)进教堂参与弥撒祭祀,钦崇朝拜天主和救主基督;即便在圣母的节日所举行的大礼,或是在国际间知名的圣母朝圣地如法国的露德或葡萄牙的法蒂玛所举行的大礼也都是举行弥撒祭祀、或耶稣圣体游行和圣体降福,向天主和救主基督表示崇拜;至于向圣母,只是诵念一些经文或唱几首圣歌致敬,请她带领我们到天主和基督台前,为我们求天主和救主基督,多赐我们恩宠,助佑我们虔诚崇拜赞颂天主和救主基督,并爱人如己。

    在日常生活里,天主教鼓励教友们多念玫瑰经,并不降低或减少教友们对天主或救主基督的崇拜或赞颂,反而予以加强;因为玫瑰经的内容是有关耶稣降世成人,受苦受难受死,代人赎罪,又复活升天,赐人永生及圣神降临,领导教会,圣化人灵,助人获得耶稣救赎大恩等十五端奥迹。念玫瑰经的目的,是偕同玛利亚一起奔向基督,也是为鼓励教友多默想这十五端奥迹的意义和对教友的密切关系,激发起教友们对救主耶稣的敬爱和颂谢。在每端奥迹前重复诵念圣母经十遍,乃为在此时间内默想该端奥迹的意义,同时也因为圣母在该端奥迹上有着相当的关系。天主教鼓励教友们多念玫瑰经,因为圣母于主历一九一七年在葡萄牙的法蒂玛显现时,适值世界第一次大战结束,苏联完全赤化,与天主和救主基督为敌;在其他国家,也有许多人远离天主,沉迷于世俗罪恶之中。因此,圣母才向普世教友呼吁,要求他们多念玫瑰经,求主恩赐罪人悔改,世界和平,否则,许多国家要被灭亡,无数民众要惨遭杀害。普世天主教会响应了圣母的呼吁,发起了热心念玫瑰经求主运动,经过了七十二年的求主时间,终于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应验了圣母的预言,但是世界各地仍有许多罪人执迷不悟,我们仍须继续努力、热心念玫瑰经,祈求仁慈天父和救主基督,早日寻回这些迷失亡羊,同时也求仁慈圣母转求天主和吾主耶稣,早赐这些罪人悔改的大恩。

 

13.各宗教都劝人为善又何必要信天主教呢?

究竟哪一个宗教才是我们应该信奉的呢?那要看哪一个宗教的教义为人最好来决定。一般说来,宗教的创始者都是人,教义是由他们构想彻悟出来的。倘若有一个宗教是天主亲自为人所立,为人指出敬天爱人之道,人就该信奉此教,因为他的教义、诫命、教规和圣化方法,才是最好的最中悦天主圣意的,远非其它由人所创的宗教可比。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哪一个才是天主亲自为人所立的宗教?从各方面证实,只有天主教才合乎此条件。天主教为耶稣基督所创立,耶稣基督是天主第二位子降世成人,代人赎罪的救世主,他建立了他的教会,召选了宗徒弟子们,训练了他们如何治理照顾他的教会,直到世界的终结。他亲口向他们传授了教义,诫命和圣化方法——七件圣事、祭祀和祈祷,他于升天前,又派遣他们向普世万民宣扬他的福音和救恩,使万民成为门徒;又派遣圣神降临到教会里,领导他们和他们的继承人执行此重大任务,直到世界的终结。耶稣所立的这个教会就是天主教,也只有天主教才符合上述这些条件。

    天主既亲自建立了天主教为他的教会,为使人信奉,以便建立起完善的天人关系,分享天主的永生,那么人就该信奉天主亲自为人所建立的教会——天主教,进入天主的大家庭——天主的国,成为天主的儿女;不该再去信奉其他人为的宗教,去绕弯子走岔路。

    至于有些教派,也借耶稣基督之名向人传扬他们的教派,须知这些教派,都是因人为因素从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派,他们按着自己的意见改变了耶稣所传授的教义,或删减了耶稣所立的净化圣化人灵的方法——圣事,使耶稣所立的教会变了质,已不是天主所立的教会了。

 

14耶稣基督这名字有什么意义?

基督英文叫Christ, 拉丁文是Christus (希腊文也和这类似), 希伯来文叫Messia(即默西亚,或弥赛亚)。中文都是外文的音译。“基督”这词的原意是“受过傅油的尊贵者”。

耶稣生前的原名只是“耶稣”(即:天主拯救或救主之意),经常也被称为耶稣,后来才被称为基督。他死而复活升天后,教友们尊敬他,所以称他为“基督”。

 

15.耶稣是怎样诞生的?

    在童贞玛利亚怀孕耶稣之前,天主就派遣天使嘉俾额尔向她预报,她要怀孕生耶稣之事。玛利亚已发愿奉献于天主、守贞不嫁,无法了解此事如何能够成就。天使向她解释,她之怀孕,并非由男女交合受精成孕,而是因圣神的德能,以她的净血成胎,无碍于她的童贞。她生子后,要给他起名叫耶稣,他将成为至高者(天主)的儿子,他要从罪恶中把他的民族拯救出来,所以无损于她的童贞。这正应验了上主于七百余年前,藉依撒意亚先知所说的话:“看!一位贞女将怀孕生子,人将称他的名字为‘厄玛奴耳’(714),意思是‘天主与我们同在。’(玛一 2223) 玛利亚了解后,遂谦虚的回答天使说:“我是天主的婢女,就按你的话成就于我吧!(路一 2638) 为此圣母玛利亚亦称为天主之母,因为她是基督的母亲,基督是天主第二位子降世成人的救世主。

    玛利亚矢志奉献于天主,发愿守贞不嫁,在犹太社会上并不多见。按犹太传统,青年男女到了嫁娶之年,家长就为他们寻找合适之人定婚。就在这种传统环境下,玛利亚遂由长辈作主,把她许配给义人若瑟。这可说是天主的安排,因为玛利亚未婚生子,在不知内情的大众前是不名誉的,把玛利亚许配给义人若瑟后,即可消除此顾虑。不过玛利亚因圣神受孕之事,义人若瑟尚不知情。待他发现玛利亚有孕后,就想私下与她解除婚约,以免公开解除对玛利亚之名誉不利;因为他是义人,他也不怀疑玛利亚之贞操,故不愿危害她的名誉。当他在思虑这事时,上主的天使显现给他说:“若瑟!不要怕娶你的妻子玛利亚,因为那在她内受生的是出于圣神,她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们的罪恶中拯救出来。”(玛一 1821) 若瑟蒙天使指示后,了解这是天主的安排,遂决意谨守奉行。若瑟与玛利亚举行婚礼后,始终未以夫妻关系同房,却以兄妹关系共居一家。因此义人若瑟称为圣家之长,圣母玛利亚之保护人,救主耶稣的鞠养之父。

    圣母和圣若瑟结婚后,仍定居在纳匝肋。当时罗马帝国凯撒奥古斯都要调查户口,下令全帝国的人各回本乡去登记。圣母和圣若瑟原籍犹大省白冷,遂回白冷去登记。当时圣母分娩之期已满,在客店里因没有住处,遂往白冷山洞的马棚去过夜,在那里圣母生了圣婴耶稣,用襁褓裹起来,放在马槽里,适在严冬深夜。耶稣没有生在王宫里,也没有生在自己家里。更没有生在产科医院里,却生在旅途中,生在一个荒凉的山洞里,生在深夜严寒里。耶稣诞生在如此贫困环境中,乃为告诉我们,他来在世上是为代人受苦赎罪,所以他一生下来就为人受苦。

耶稣诞生在白冷山洞后,天主却派遣天使向附近看守羊群的牧人们报告救主耶稣诞生的大喜讯,请他们去朝拜;同时又有一大群天使,在空中赞颂天主说:“天主在天受光荣,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在这种贫寒中,他却显示了他在天上的荣耀。当时又藉天上一颗异星,召叫几位东方外邦贤士前往朝拜,向他献上黄金乳香没药三礼。天主先召叫贫苦卑微的牧人,表示耶稣诞生救人,不分富贵贫贱、一视同仁不似世人嫌贫爱富;又召叫外邦贤士,表示耶稣基督是普世万民的救主,不分选民或外邦人,大家都是天主的儿女。

 

16.耶稣行了些什么奇迹?有什么意义呢?

据福音的记载,耶稣是天主,他不仅能拯救人的灵魂,使人获得永生,而且还能解脱人们肉体上的痛苦。他为人治病驱魔(驱魔指医治精神病人、癫痫病人等),使聋子听见、瞎子看见(谷104652)、瘫子行走;久治不愈的病人只要摸一摸他的衣服,就能立起沉疴;他甚至能使死人复活。此外他还能在海上行走如履平地,把清水变成美酒(若2111),用五个饼和两条鱼使五千人吃饱,剩下的还能装满十二个篮子(玛141521)等等。

耶稣行奇迹,有时说一句话便完成。这是为说明他不是一个平常的先知,而是天主,有主宰生命和统治一切恶势力的权力。有时他也用祈祷来完成奇迹,这是为使人知道,救恩是天主白白赏赐给人的恩典,都是为了帮助人们看到一个新意义——天国的来临。

 

17.耶稣所行的奇迹可信吗?

很多人会怀疑“奇迹”的真实性,他们问:耶稣真的行了福音中记下来的奇迹吗?是不是作者的夸大?又所说的奇迹有其历史根据吗?关于这些问题,纵然不能给与百分之百的答案,但可以提出某些根据来。

首先在圣经以外的犹太文学的“塔木耳”(是犹太经师集合法律口传的记录,为公元二世纪后的材料)中,记录了前人的传说:耶稣在巴斯卦前夕被钉。在祂受刑前四十天,犹太官方到处派人向民众布告,因为耶稣行了巫术,故要处死,如果有人要为祂辩护,就出来辩护。可是经过四十天后,无人为祂辩护,所以耶稣被处死了。这记录是一份罕有的根据,可是仔细分析,与玛尔谷福音三章2230节的内容相同。就是在玛尔谷福音中提到“他赖魔王驱魔”一句,是指耶稣行巫术。由此可见,耶稣的奇迹(或人所说的巫术)不只在福音内记载着,圣经以外的史学亦有。

现在回到福音的整体根据来看,在四福音中描写奇迹的章节,占着很大的篇幅。就以马尔谷一书来看,奇迹的叙述竟用去全书的三分一,如果我们说奇迹是没有价值的话,换言之,就是在否定马尔谷这本福音。

最后,我们知道四福音的取材是来自不同的传统,但是,其中有些奇迹,均不谋而合的出现在大家的记录中(例如增饼、步行海面等),且连希伯来书信、宗徒大事录以及保禄著作等,都有提及这些奇迹。由此可知,它们必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事实上,耶稣生命中的许多现象,是需要用奇迹去解释的,例如群众对祂的爱戴,敌对者亦感受到从祂身上有一种很大的权威等。

当然,在奇迹过程描写的方式上,肯定地作者是受到当时风俗习惯和文学上的影响,但表达的手法并不足以影响它的真实性。

耶稣行奇迹不在于使人惊讶,而是有它内在的意义。人要明白体验这意义,需要透过信德,因为奇迹本身并不一定引人信仰耶稣,不少犹太人亲眼见到耶稣的奇迹,但仍然不信祂 (若·1237)。奇迹只是救恩所显示的标记,但不足以成为信仰的基础,人要先信了耶稣,奇迹对我们才有意义。耶稣许多次骂经师和法利塞人是有眼却看不见的瞎子,理由即在此。在奇迹记载中,最重要的不是痊愈,而是人内心的转变和皈依,为我们来说,这是一个至大的讯息 (若·9141)。所以,在我们研读耶稣的奇迹时,不应只着眼于“痊愈”,而应该将耶稣行奇迹时所说的话及其教训和奇迹一齐去了解。例如在玛窦福音十一章五节中向穷人传喜讯的工作上,奇迹和言语是并驾齐躯的。唯有怀着信德,透过聆听和谦虚的接纳时,耶稣的言语才在我们内产生作用,加深信仰。

 

18天主子如何是个人

耶稣基督是天主圣叁第二位圣子,他是真天主,也是真人。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真天主的他如何表现,如何显出他的人性呢?

梵二大公会议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第廿二节说:“在降生为人的奥迹中,圣言取了人性,但并没有因此而消灭了他的人性。”对这个信德的道理,多少世纪以来,教会一直受引导去承认,去公开表明基督实实在在具有人的灵魂,他以自己人性的身体、理智和意志生活行事。在这同时,教会也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们:基督的人性归属於天主圣子的天主性,因为是基督的天主性取了人性。凡是基督的一切,不论他的所是或他的所有,都来自他天主叁位一体的第二位。所以,天主圣子把他在圣叁中存在的方式通传给他的人性。也因此,基督以人性的途径,在他的灵魂和肉体中表现天主圣叁的神性行为。若望福音第十四章九到十节记载耶稣的话说:“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我自己讲的,而是住在我内的父在作他自己的事业。”大公会议的教会牧职宪章廿二节也提示我们:“天主子曾以人的双手工作,以人的理智思想,以人的意志行事,并以人的心肠爱天主爱人。他既生於童贞玛利亚,则他的确是我们中的一员,并且在一切事上,除了罪恶以外,同我们相似。”

第四世纪曾有阿波利纳莱.劳迪切亚异端主张天主圣言在基督内取代了基督的精神灵魂。当时教宗圣达玛索一世反驳这个错误说:永生的天主圣子也取了人性有理性的灵魂。天主圣子所取的人性的灵魂具有真实人性的知觉,所以,他的人性灵魂并不是无限的;换句话说,天主子耶稣基督在世时,他的作为都在时间和空间的历史条件下完成的。正因为这样,天主子降生为人之後,他会在智慧、年岁和恩宠中逐渐成长,(路二52)他也需要询问那些从人性方面非靠经验无法得知的事。( 谷六38;27;若十一34)这一切都符合了他甘愿屈尊就卑,取了奴仆的形体的事实。

天主圣子固然因为是人,所以受到有限人性的限制,但是他的人性知觉知识也时常表现出他天主第二位神性的德能。圣玛西莫精修说:“天主圣子的人性不由於自身的理由,而是因为结合於圣言,所以在基督这个人身上表现出一切符合天主的事,也认识天主所愿意的事。”最显明的例子就是马尔谷福音第十四章卅六节,玛窦福音第十一章廿七节,或若望福音第一章十八节等处所记载的,耶稣基督深深认识他的天父的心,也深入看透隐藏在人心中的种种秘密。

耶稣基督人性方面的知觉,由於结合降生为人的天主第二位的神性智慧,所以完全认识他要向世人启示的天主永久的计划。对这方面的事,或许他偶尔会说不知道,就如马尔谷福音第十叁章卅二节耶稣所说的话:“天地要过去,但是我的话绝不会过去。至於那时日和那时刻,除了父以外,谁也不知道,连天上的天使和子都不知 道。”但是这并不是说耶稣真的不知道天父要作的事,而是说他没有向世人启示的必要,就如《宗徒大事录》第一章第七节所记载的耶稣的话说:“父以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与日期,不是你们应当知道的。”

天主圣子耶稣基督除了有人性的灵魂与认知能力之外,也具有人性的意志和身体。教会在公元六八一年召开的君士坦丁堡第叁届大公会议中声明:“基督有两个意志,两个本性的行动,一个是天主性的,一个是人性的。他所具有的这两个本性不但不互相对立,而且彼此合作,好使他的人性在服从天父圣意的心情下,乐意承行他的神性为了我们的得救而与圣父和圣神共同决定的事。”简单地说,君士坦丁堡第叁届大公会议所声明的是:基督的人性意志毫无困难阻碍地顺从他神性全能的意志。基督除了有神性和人性两个互相合作的意志与行动之外,也具有一个真实的身体。这个身体是天主第二位圣言成了血肉所取的人性形态。为此,基督的身体是有他明显的轮廓与造型特点的。也因为这样,基督的人性外表相貌是可以描绘出来的。圣保禄宗徒致迦拉达人书第叁章第一节说:“无知的迦拉达人啊!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已经活现地摆在你们眼前,谁又迷惑了你们呢?”

圣保禄要说的是耶稣不是一个抽象,无法捉摸,不可形容,缺乏个人特征的人,而是实实在在,具体的,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有形象模样,有眉有目的人。公元七八七年举行的尼西第二届大公会议曾宣布以圣像方式来描绘耶稣基督是合法的事。当然,教会一向认为:不可见的天主圣言,以和我们同样可见的血肉形象,呈现在耶稣的身体上。事实上,基督身体的种种特征正表现出天主第二位圣子的神性位格。既然天主圣子以他人性肉体的轮廓模样作为自己的形象,所以他的圣像自然可以受到我们的尊敬,因为谁尊敬圣像,他即在尊敬圣像所显示与代表的事实。

耶稣基督有神性与人性两种意志和行动,有真实的身体,也有一颗人性真实的心。他生前,不论是受难或临终的时刻,都爱我们,爱我们每一个人,并为我们奉献出自己。他以一颗人的心爱了我们众人。为此,耶稣那颗因了我们的恶过和为了我们的得救而被刺透的圣心,被视为他无限的爱的主要记号和象征。他以这个无限的爱继续不断地爱永生的天父和众人类。

归纳起来说:

第一,基督是真天主,也是真人,他有人性的理智和意志。但是他的人性理智和意志与他的神性理智和意志完美地配合着,并听从神性理智和意志的决定。他与圣父及圣神有共同的神性理智和意志。

第二,天主降生为人是天主性与人性美妙地结合在天主第二位圣言内的奥迹。

 

19.如何理解玛利亚的童贞呢?

  教会初期时代在表明信德的时候,就已经隆重肯定:“童贞玛利亚只因着圣神的能力而怀孕了耶稣”。公元六四九年的拉特朗大公会议甚至从耶稣的肉体方面更明确地肯定这件奥迹说:“耶稣不是因着精子,而是因着圣神而受孕。”古代教父们视童贞怀孕的现象为一种记号,说明童贞女所怀的孕的确是天主的儿子。公元第二世纪初,安提约基雅的圣依纳爵给士麦那城教友写信说:“你们的确相信我们的主,从血肉看,是达味的后裔,从天主的旨意和大能看,是天主的儿子,他确实由童贞女所生,……他的肉体确实为了我们,在般雀比拉多执政时,被钉在十字架上,……他真的受了苦,也真的复活了。”

福音认为:童贞女怀孕是天主的作为,这样的事远非人所能了解,也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天使曾向若瑟提到他的未婚妻玛利亚说:“那在她内受生的是出于圣神”。教会从童贞玛利亚怀孕这件事看出天主藉依撒意亚先知的口所说出的许诺已经实现了,先知说:“看,一位贞女将怀孕生子。”

但是关于童贞女怀孕的事,新约圣经中的马尔谷福音和宗徒书信都没有提到,这就是有时令人怀疑的地方。人们不禁要问:童贞玛利亚怀孕是不是一种传说,一种故事,或者是神学的编造杜撰,毫不顾及历史性。对这样的疑惑应该给以的答覆是:有关童贞女怀孕耶稣的信仰曾遇到无信仰者,犹太人和教外人的强烈反对,讥笑和不了解,因为这样的信仰在外教人的神话中找不到根据,在各时代思潮中也找不到适应。童贞怀孕的事只能用信德来了解,而且信德可以从这件事看到天主各奥迹之间的连带关系,从天主圣言降生为人到巴斯卦复活为止,都可以理出一条清晰的来龙去脉。

初世纪的教会对童贞女生子的事有了更深的信德后,教会遂在君士坦丁堡第二届大公会议中宣布:玛利亚即使分娩了降生为人的天主子,她仍然是,而且永远是童贞。梵二大公会议《教会宪章》第五十七节说得更彻底:“基督的诞生不但没有减损玛利亚童贞的完整性,而且还圣化了她的童贞纯洁。”

我们偶尔会听到有人反对圣母玛利亚的童贞,说她不只有耶稣一个儿子,因为新约圣经中有多处提到耶稣的兄弟姊妹。对这样的说法,教会始终认为:圣经上所说的耶稣的兄弟姊妹并不是指玛利亚除了耶稣外,还生了其他儿女。玛窦福音第十叁章五十五节提到耶稣的弟兄雅各伯和若瑟两人。其实,这两位是耶稣一位名叫玛利亚的女门徒的儿子。玛窦福音第廿八章第一节还特别指明彼玛利亚非此玛利亚。他们是玛利亚和耶稣的近亲,根据旧约的一般习惯,近亲都称为兄弟姊妹。

童贞玛利亚只生有耶稣一个儿子,但是在精神上,凡是耶稣所拯救的人都是玛利亚的子女。圣保禄致罗马人书第八章廿九节说:“天主使自己的儿子在众多弟兄中作长子。”梵二大公会议《教会宪章》第六十叁节说:“玛利亚所生的儿子由天主立为众弟兄的长子,众弟兄即是教友们,玛利亚以母爱对他们的重生和养育尽合作的职分。”

到此为止,我们谈的都只限于玛利亚以童贞女状态,因圣神的德能,怀孕并生下天主圣子耶稣基督。但是为什么非要这么曲折复杂不可呢?我们只要以信德的眼光,根据天主的全部启示,就能发现天主在他的救恩计划中,为什么要让他的圣子由一位童贞女诞生的奥妙理由。这些理由既与基督本身和他的救赎使命有关,也和玛利亚为了世人的益处而接受基督的使命不能分离。

玛利亚的童贞彰显了圣言降生为人这件事完完全全出于天主的计划和行动,丝毫没有参杂天主之外的任何因素。说得彻底一点,耶稣的父亲不是别的,就是天主。耶稣固然取了人性,但他并不因为如此而与天主圣父有须臾的分离。从神性方面说,耶稣是天主圣父的儿子,从人性方面说,他是圣母玛利亚的儿子。总之,就如公元七九六年弗留利大公会议所断定的:天主子有神性,也有人性。

玛利亚以童贞之身,因圣神而怀孕耶稣,这还有另一个理由,因为耶稣是“新的亚当”,他的出现与来到世界开启了天主重新创造世界,尤其是创造新人类的序幕。人 类第一个亚当是用土创造的,所以归于土,第二个亚当则是由天上而来的。耶稣自从在童贞玛利亚怀中受孕的那一刻,就充满着圣神,因为天主把圣神无限量地赐给了他。 而从他的满盈中,我们都领受了恩宠,而且是恩宠上加恩宠。这样的新亚当绝不能出自人类的血肉,他非来自天主不可,否则怎能在受孕时就充满圣神,并使人类从他 那里领受了恩宠。

玛利亚是童贞女,因为她的童贞是她的信德和她全心投靠天主圣意的标志。由于她的信德,她成了救世主的母亲。圣奥斯定说:“玛利亚因基督对她的信任所感到的欣喜,要比她怀孕基督的身体所得到的欣喜更大。”

玛利亚是童贞女,同时又是母亲,她是教会最完美的形象和实现。梵二大公会议《教会宪章》第六十四节说:“教会藉着她忠实承受的天主圣道,也变成了母亲,因为教会以讲道和圣洗圣事,把圣神所孕育和天主所生的儿女投入不朽的新生命中。教会也是童贞,因为教会纯洁完整地保存着对基督净配的忠诚。”

综合起来说:第一,玛利亚在她的儿子受孕的时刻,在怀孕、分娩、作母亲的时候是个童贞女, 而且永远童贞,她完完全全是上主的婢女。

第二,童贞玛利亚以自由的信德和服从,为人类的得救与天主合作。她代表全人类,答覆上主说:“上主的婢女在此,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因着这样的服从, 童贞玛利亚成了新的夏娃,成了生活者的母亲。

 

20.十字架对人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每年在圣周的苦难纪念(星期五) 礼仪中,我们纪念耶稣的苦难圣死事迹时,其中有一项是朝拜十字架。为一个基督徒来说,十字架实具有至大的意义:十字架是人类得救的标帜,耶稣为人背负了十字架,人必须追随他背自己的十字架,即甘心接受生活中免不了的痛苦,然后才能与耶稣同享复活的光荣。

每一次,当我们见到十字架时,我们不单见到痛苦和死亡;同时也透视了光荣复活的一面。这就是说,纵然我们面对失败和痛苦,我们仍不失望,我们会怀着希望来信靠天主对自己的照顾。此生中谁也逃不开“十字架”,但是能否生活出它的意义,那么就要看看我们懂得多少和做到多少!

Δ承行父的旨意──十字架上的耶稣,一生都为承行天父的圣意而生活。祂服从至死,以至死在十字架上,最后说出:“一切都完成了”为止。回顾我们的生活,究竟能否将主的事放在首位?又生活中有多少次的选择是以信仰为准的呢?

Δ完全的信赖──耶稣在传教时教导人要信赖天父的照顾,祂说天父连天上的飞鸟和田里里的野花也不忽略,又何况我们人呢?(参阅玛10:2633) 在十字架的苦难中,耶稣真的做到了对父的完全信靠,祂从没有改变祂对父的信赖。在如意顺境的生活中,信赖天主的照顾倒不甚困难,但是,偏偏要一个“好人”受诸多的折磨,在磨难中仍然依赖、相信天主是在照顾他时,就非有大信德不可了。

Δ无限的宽恕──多少次耶稣告诉我们要宽恕别人,要爱仇人。祂不但透过“言”,也透过“行”启示了这无限的宽恕。在苦架上祂为钉死祂的人祈祷:“父啊!宽恕他们吧!”在这行动中,不但要求我们也去宽恕人,同时给我们启示了父对人类的无限宽恕。没有宽恕就没有爱,天父对我们的爱是千真万确的;但祂也要求我去爱和宽恕别人。

基督徒的十字架代表着痛苦、困难和死亡,但是也给人带来了慰藉、平安和复活。凡这一切,不单是对永恒的寄望,更是对一个现实生活的把握。十字架使我们在这有死的人中,建立起一个新的价值观;使我们从多幻化的生活里,找到正确的目标,并活出意义来。

 

21.耶稣遭受的最大痛苦是什么?死在哪里及哪一天?

   最大痛苦是:山园祈祷时,他的精神极度痛苦,出流了血汗;在比拉多衙门受极残酷的鞭笞,戴茨冠,最后惨死在十字架上。

   耶稣死在星期五,这一天叫作“耶稣受难日”,因为救赎大业就是在这一天完成的。

 

22.“坐在圣父的右边”是什么意思?

这个说法是源于圣咏:“上主对我主起誓说:‘你坐在我右边,等我使你的仇敌,变作你脚的踏板!’”(110:1)。耶稣坐在天父的右边显示耶稣是天父的独生子,与天父享有同样的尊威和光荣。耶稣升天并没有离开这个地球,只是祂与世间的往来已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23.教宗是什么?

按天主教会的立场,教宗(Pope)是耶稣基督在世的代表,伯多禄(Peter)宗徒的继承人,天主教的首领和罗马主教,西方的宗主教,意大利的首席主教,意大利教省的总主教和首席主教,梵蒂冈的最高元首、天主的众仆之仆。教宗基于此职务,他在普世教会内享有最高的、完全的、直接的职权,且得常常自由行使之。(《教会法典》第331条)。

英文词教宗Pope)这两个字源自希腊文里的pappos,可以追溯到拉丁文,都是父亲的意思,是对神职人员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神父的意思。初时,教宗的称呼,被用在所有神父和主教身上。但到了第六世纪中叶,教宗额我略七世立法规定,限定教宗为罗马天主教的最高职位的尊称。这种普通名称逐渐演变成罗马主教的专有名词、独一无二的特称。

在我们中国,教宗这两个字却被译成教皇。在中国,似乎教宗不仅仅是天主教的领袖,而且还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这种说法,对于全世界的天主教徒而言,实在难以令人接受。教宗不是一个皇帝。因为他是PopePope就是爸爸,是普世天主子民的父亲。

教宗以其做所有基督信徒的最高牧人和导师的身份,有权在信仰上坚强众弟兄。当用职权以决定的行动宣布有关信从的信仰或道德教义时,享有在训导上不错的特恩。(《教会法典》第749条)

罗马教宗继承伯多禄的信理源自新约,“伯多禄”,意即磐石;他原名是西满,这个名字是耶稣给的,耶稣亲口对伯多禄说:“你是伯多禄,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

伯多禄首牧职务以及其继承性,为天主教而论,是天主启示的真理,又为教会钦定,所以称为信理。至于罗马教宗继承伯多禄,享有首牧职务,由于与天主启示的真理以及教会钦定的信理密不可分,神学上称为“信理事件”,一般也称为信理。

由于教宗职务的独特性,今天关于他的任期等等问题,天主教法典都无规定。至于在教会历史中,教宗为帝王撤职者有之,辞职者也有之。历史中也出现过教宗渎职与失去智能等等问题的讨论。在教会法典335条指出:“宗座出缺或完全被阻时,在普世教会治理上,任何事不可变更,但应遵守对这种情况所制订的法律。”

 

24.梵蒂冈是个国家吗?

梵蒂冈(VATICAN)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其面积 0.44平方公里,人口 1380人,常住人口仅540人,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罗马教廷的所在地。梵蒂冈虽小,但她是一个国家,而且是一个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属于教宗。在这个小小国家里,教宗确实拥有被世代所公认的、无人可以制衡的权威。教宗不仅仅管理这个弹丸之地的事务,还管理凡涉及到基督信仰与社会正义的事,以及所有在其境外的4000多名主教、26万名神父、20万名修士和82万名修女,和占全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天主教之基督徒。教廷除梵蒂冈外在罗马市内尚有许多办公大楼及教堂,另在冈道尔夫堡有一教宗避暑之夏宫,亦属教廷领土。梵蒂冈之国旗为黄白两色,黄色代表和平、白色代表仁爱,中间绘有两把交叉的钥匙,象征圣伯得禄的继承者教宗治理全世界天主教之神权。教廷自1929年与意大利签订“拉特朗协订”,解决了自1870年意大利占领罗马为其首都以来之“罗马问题”,成为现代主权独立国家。严格来说,梵蒂冈可以看成是一个无国界的国家首都,而支配这个国家的人,就是教宗。

 

25.罗马教廷是什么?

教廷是天主教会的中央行政机构,协助教皇处理整个教会的事务。

根据保罗六世于1967年颁布的《治理教会》宪章规定,教廷中的职位五年一任,期满可连任。各部主席红衣主教,年满75岁可退休,80岁必须退休。

教宗逝世时,各部门负责人自动辞职,等候新教宗重新委任。各部门负责人都由教皇授予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教皇保留最后决策权。

教廷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也采纳国际通用语言。

沿革 基督教形成以后,原由定期召开的主教会议履行对整个教会的领导职能。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后,罗马主教府发展成为天主教会的领导机构。早期由教宗遴选罗马教区的司铎、执事(六品)和邻近 7个教区的主教组成枢机团,作为教宗重要的咨询机构,下设小组,分工专职处理政教事务。1586年,枢机团人数增至70人。 1588年,西克斯图五世设立15个部门,其中9个处理教会日常事务,6个负责管理教宗国,教廷机构始告形成。教宗权力按照君主制的模式建立,此后,枢机会议的作用逐步减少,担任教宗外交代表或常驻罗马,在各部担任要职的枢机的权力则日益扩大。以后机构日见庞杂。18世纪中叶,本笃十四世曾进行改革。20世纪,教廷机构的扩大又造成了教务和俗务机构、行政与司法机构之间权限混乱的现象。庇护十世和本笃十五世采取了一系列精简机构的措施。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提出对教会的领导体制实行重大改革,会议宣称:天主教会的最高领导乃是由全体主教结合成一个集体和教宗一起共同领导和管理,预示教宗权力将由君主制向议会制过渡。1967年,保罗六世对教廷进行改革,但庇护十世时的基本结构没有变。1985年的全球枢机会议,专门商讨教廷改革问题。若望·保禄二世在会上宣称:“教廷的作用在于协助教皇沟通各地的主教”,但仍表示,在沟通过程中,有时需要对地方教会的教务作出“若干特别的指示或干预”,藉以维护教会的正统教义。会后成立了由6名枢机组成的委员会,将在精简机构、实现教廷领导成员国际化,明确教廷各部的职权范围和教区主教领导权的权限等方面,提出改革计划。
  
组织机构 教廷首脑为教宗。枢机团成员有选举或被选举为教宗的权利;原由教宗从主教、神父和执事中遴选委任,近世以来已大多数从主教中遴选,但仍保留枢机主教、枢机神父及枢机执事三级。因皆穿红衣,在中国亦通称红衣主教。狭义的教廷仅指天主教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各圣部、各法庭,教廷各秘书处、办事局和理事会以及一些常设委员会,均由教宗授权进行工作。
  ●国务院:

以教廷国务卿为首,负责领导教廷各部门的工作,协助教宗管理全世界教会事务。

国务卿与“教会公共事务理事会”合作,处理外交事务。

国务卿下设两个小组,一组专门负责为教宗准备和撰写文件,另一组保管教宗的印章。

 

●教会公共事务理事会:

相当于外交部,负责与各国政府建立关系,以及管理教廷驻外使节等事项。

 

●枢机院:

由枢机主教(亦称红衣主教)组成,原定70名,1976年扩大为137名。1994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又任命了30名枢机主教,现在共有167名成员。在各大洲均有代表。枢机院设有院长、副院长、总务和秘书各一名,加上教廷和地方教会中资深的神职人员若干名。由教宗直接领导,协助教会的行政工作,或做教宗的代表和使节,处理教会事务。

 

●三个法院:

○最高法院——负责监督所有教会的法院,以维护公正的审判。各地教会法院每年向最高法院汇报一次。案件中的有关人士认为法院的判决不当时,可向最高法院上诉。最高法院有权责令教区法庭重新审理,或由最高法院直接审理。如果对教会的行政制度有意见,也可向最高法院上诉。

教廷的最高法院也是梵蒂冈国的最高法院。

○圣轮法院——同最高法院一样,也是一个上诉法院。它负责审理对违反教会法规的行政处罚所进行的上诉,也处理各圣部之间的争端。教徒认为教区法庭的判决不公正时,也可向圣轮法院提出上诉。但该法院通常所处理的都是婚姻纠纷的案件。

教区法庭遇到疑难问题时,可向圣轮法院咨询。

○圣赦院——不是一个公开的法庭。主要处理与良心有关的问题,如给予申请人宽免、恩准等。

 

●两个会议:

大公会议和世界主教代表会议均由教宗直接领导和主持。前者公元初即已形成,迄今召开了21次;后者1965年成立,每三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并可召开临时特别会议,主要讨论有关天主教的信仰问题。

 

●九个圣部:

○信仰理论部(信理部)——负责维护信仰与教义,查禁和制裁任何违反信仰原则及教义教规的言论和刊物。

○主教部——负责各地教区的设立。接受并研究各教区的报告。监督各地的主教会议,同时负责监督“拉丁美洲委员会”和“移民与观光委员会”。

○东方教会部——负责处理有关东方教会内的人事和纪律问题,并与“基督徒合一秘书处”和“非基督徒秘书处”一起,谋求改进同东方教会和其它宗教,特别是伊斯兰教的关系。

○圣事礼仪部——负责推行有关圣事的规定,处理东西方教会的礼仪。

○神职人员部(圣职部)——研究和处理各教区的神职人员的培训和生活等问题。

○修会与世俗修院部——这是两个部门,前者负责处理修会团体的成立或解散,监督修会团体的会规、纪律等;后者负责监督不入修会的在俗神职人员团体的规章制度。

○万民福音传播部——原名传信部。专门负责培养和派遣传教士。布置和开展世界各地教会的传教工作,从经济和精神上给予支持。

○册封圣人部——主管册封圣人的过程和手续,以及保管圣人的遗骸、遗物等。

○公教教育部——监督天主教大学和修道院的组织,包括行政、方针、规章等。

 

●三个秘书处:

○基督徒合一秘书处——1960年成立,负责协调各基督教会之间的关系,推动基督教各派别的统一。

○非基督徒秘书处——开展基督徒与非基督徒间的联系与对话。

○无信仰者秘书处——研究无神论的背景和思想,寻找共同点,与无信仰者进行对话。

 

●办事处:

○教廷经济会计处。

○教廷遗产管理处。

○教廷宫廷管理处——负责管理教廷的物业。

○教廷秘书处——负责安排教皇接见访客和出外访问事宜。

○中央统计处——负责收集整理有关教会及神职人员工作的资料。

○教廷慈善事业管理处。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档案管理处。

○人事管理处——负责梵蒂冈内的办事处和其他机构的人事问题。

 

●委员会:

众多的委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或需要,不时有所变更。既有加强充实的,也有变成联络或资料中心的。它们按照各自的性质,隶属于相应的上级机构。

其它附属机构:梵蒂冈印刷所,梵蒂冈出版社,罗马观察报(日报及周报,月刊),梵蒂冈电台,电视中心。

此外,尚有:俄国委员会,中央神学委员会,以及人类发展委员会等组织。

26.枢机的含义是什么?

“枢机”一词,原文是拉丁文的(CARDO),中文为门轴、户轴或绞链式活页板,引申为主要的关键,如中枢。枢机因而有机要处所之意,(CARDO)是名词,其形容词 (CARDINALIS)的意思与名词一样,中古时代,此字仍保有重要之意,如东西南北风为枢机风(Quatvor Venti Cardinals),圣堂的大祭台叫枢机祭台(Cardinale Altare), 大礼弥撒叫枢机弥撒(Cardinalis Missa)。

教会第一次用“枢机”一词,是为指一位神职人员,条件是第一、这神职人员,应有一个固定服务的圣堂,第二、他的圣堂应当有相当大的规模:如主教座堂、堂区圣堂、或神父团体圣堂(Collegiale)。圣额我略教宗曾许可任命上开小教堂的神父为枢机,但禁止私人小教堂的神父当 枢机按当时的原则,一位五品人员不得当枢机。可是例外的也有枢机五品。额我略第七世曾任命过枢机五品(Cardinalis Subdiaconus)。一五六七年,枢机的名衔只给罗马的高级神职人员们。

开始的枢机们无论是枢机执事、枢机神父、 枢机主教全部都是罗马市的神职人员。他们是枢机,只是由于他们是“职衔”或“执事圣堂”的负责人,市外的主教们不属于市内神职人员,因此他们如果是枢机,全是因为他们是教宗宫廷的人。日后这三种枢机的工作,全部在于辅佐教宗;他们遂成为罗马神职中的高级干部(Proceres Clericorum)。另方面,当时教宗又没有许多相称的助手,就更有须要多请他们帮忙管理教会,因此对自己的教区,只留下当地主教的名义,而无实际治理工作,他们就渐渐都搬到罗马教廷居住。这种演变,使更多罗马以外的枢机们进入了罗马,一○四九年,就有十几位外地来的枢机,这些枢机,开始全是从大修会院长中选出。自十三世纪,亦有乡间及其它地方的主教被召来罗马担任枢机职,并帮助教宗的管理工作。这些枢机当然要放弃自己的教区,来住罗马。有时这造成许多实际困难,因此某些主教宁愿留在本地而拒绝了罗马的请求。特利腾大公会议规定:如果枢机有教区及牧灵的工作,不必离开自己的教区,此后枢机团分有两种:一种是教廷枢机,他们常住罗马,积极辅佐教宗…其中亦有别国的枢机。另一种是住在其它各国的枢机。此外枢机团里常有些会士,教宗西希德第五,规定四位枢机应当从四大乞丐修会选出,这法令虽未时常生效,但很深刻的影响了历代教宗。

 

27.枢机主教是什么?

枢机主教又称红衣主教或教廷大臣;枢机本意为枢纽、关键、重要之意。枢机主教是教宗之下,教会最高的圣职幕僚,俗称教会亲王。这些才德兼备的教会菁英,是由教宗亲自甄选,协助教宗管理普世教会的事务。教宗出缺时,按法律只有他们才有权选举教宗。因戴红帽、穿红衣之故,又称红衣主教。共分三级:主教级、司铎级、执事级 (法典349-350)。古时曾有俗人担任枢机者,后来1917年公布的教会法典规定须是神父,实际上现在都由主教担任。

枢机主教分两类:教廷枢机主教和驻节枢机主教。前者常驻罗马,协助教皇掌管教廷各部门工作,后者主持基督教世界各地教区事务。其服饰,自1294年起穿红袍,教皇保罗二世(1464-1471)又另添一红色软帽和红色圆帽,以及一紫红色大氅。新任命的枢机主教由教皇亲授“枢机主教帽”,帽为圆顶扁宽边呢帽,缀三十缨子,作礼仪之用。此外,另有两种帽子:饰红绶带及金饰带金流苏黑帽,以及金饰带红毡帽。

 

28.神职的种类有哪些?

主教

主教是主教团中的一分子,同时是宗徒的继承人,与十二宗徒一样,能全权代理基督,且可传授代理权。故此,神父之权只能从主教处领取。主教所领受的,是圆满的圣秩圣事,习惯上称之为“至高的司祭职”,神圣职务的顶点。在祝圣主教的同时,即授予训导和管理的职务。所以,主教在自己的教区内负起领导的责任:他要主持礼仪,关心各堂区的神父、执事的职务和生活;同时,以圣秩圣事,收纳新的被选者,加入神职的行列。教宗亦是主教,但他是伯多禄的承继人,故亦继承了作宗徒之长的领袖地位。主教过独身生活。

在主教品位中,还分宗主教、都主教、大主教和主教四级(希腊语是Patriarches,Metropolis,Arch Episcopos,Episcopos)其中,宗主教地位仅次于教皇,余者次之(近世将都主教和大主教视为同等)。但是,这些都是非品位的级别。

 

神父(司铎)

协助主教的神父,由主教委派到堂区或某一指定的职位服务。他们负责领导区内的教友,藉着教导、培育来协助各人信仰生活的成长,负起传福音的使命。神父们并在教会内负责施行圣事和举行祈祷礼仪,以分施天主的恩宠给众人,和维系区内教友的团结。在教会的文献说:“司铎因圣秩圣事之故,依照永远的最高司祭基督的肖像,被祝圣为新约的真司祭。去宣讲福音,管理教友,并举行神圣的祭祀。”(教会宪章28)。神父过独身生活。

 

执事

执事的职务,在宗徒大事录第六章内已谈过,而教会宪章又说:“他们(执事)因圣事的圣宠受到鼓励,在主教及其司祭团的共融之中,为天主的子民作礼仪、讲道及爱德的服务工作。”(教宪29) 在某些国家(香港是其中之一),是有终身执事职的,不论已婚或独身教友,均可选择此终身职务。

执事应该是主教的直接助手,而不是司铎的下属。执事可以施行圣洗、婚姻和病人傅油三件圣事。

 

总观各人的职责,任务各有不同,但却是共同合一地服务教会的一个标记。他们在教会内领导天主子民,责任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保持合一共融:宣讲、解释天主的圣言。

(2)加深天主子民的信仰生活:施行圣事。

(3)领导天主子民扩展基督的神国:牧民工作。

 

29.修女是神职人员吗?

修女在教会不是神职人员,她们是一批自愿献身于天主过圣洁生活的人,她们的职责是帮助神父传教,或搞一些慈善事业,服务于各个堂口。要做一名修女必须是自愿的、高兴的,把一生献于天主和他立的教会,努力传扬基督的福音,具有服从和听命的精神,培养修女有望会期(二年),初学期(二年),暂愿期(根据各修会会规定),最后是永愿。

培养修女的修会分国际修会和教区修会两种,国际修会由修会上司直接管理,下设分会有分会长管理。教区修会由主教委托一名修会修女管理,内设会长,导师,分会也是一样,她们要对教区和主教负责。以服务教区为主要任务。并帮助各堂区神父传教。

 

30.教父是什么?

1  概念说明:教父(father of the church)一词大致可以定义为:在基督宗教初期的教会作家,他们都以正统的教义和圣洁的生活知名于世,也因此曾受教会嘉许为信仰的见证人。

 

2  教父主要特征:有四点,即年代古远、正统教义、圣洁生活、和教会嘉许:

(1) 教父时代(当作一个文学阶段来看) 始自圣经古典文学之后的第一章。按历史研究现存最早的作品可能是约96年教宗克雷孟一世(Clement I92—101 )写给格林多的书信或是 (宗徒训诲录)。比教父年代的开始更难决定的是它的结束时期。一般的看法是以若望达玛森(John Damascene,约650—750)为东方的最后一位教父,而以依西都(Isidor of Sevilla,约560—636) 为西方教父的最后一人。不过,有人以为这个时代早在犹斯弟尼安一世(Justinian I 527—565)登基之时(527)已经结束了 ; 但也有人认为它应该延续至850 年为止。

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不过它并不影响时代问题的重点:教父文学是继圣经古典文学之后最早的作品,它见证出基督徒在最初几个世纪内的神学(尤其是基督论、圣三论和教会论)看法及发展。

(2) 正统教义的超卓性。这个定义其实包含三个要点:1)“教义”是指神学思想外在化于写作之中教父们都是作家。 2)「正统」教义并不暗示没有错误,因为教父并非仅是信仰的见证人,他们大都是神学家,尝试更深入地透悟启示的讯息。因此所谓正统教义意含着与正统教会保持教义上的共融。乐林人文森(Vincent of Lerins, 约+450)便曾这样描述教父们:那些受嘉许的教师,在他们各自的时间与地方,与唯一的公教会保持着一样的信仰与共融。」其后的(集拉修法令)(Gelasian Decree:这是一部律令选集,相当忠实地反映罗马教会六世纪的看法),也把重心放在「共融」(communion)的基础上。 3)最后「超卓性」可以指独创性、深刻、或圆满,也可以指富有活力、清晰、或卓越不凡。它不一定意含比较(比后世超卓),却显然含有一定程度的不朽(相对于作者当时当地而言)

在这一点上,还须略加一点补充:在许多教父论或教父神学的研究中,都会包含有一些「非正统」的基督徒作者,他们的正统性也许曾经受过质疑 (如奥力振Origen, 约 185—254) , 他们甚至离开过教会(如戴尔都良Q.S.F. Tertullian,约160—23O);抑有甚者,教父论甚至还可能包含一些攻击信仰的外教作家(如采尔稣斯Celsus,二世纪,波斐留斯 Porphyrius, 约233 —305)。大概可以这样说,他们位列教父论的研究中,却不是正式的教父。教父()的研究涉及他们的作品是可以理解旳: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显示出教义的发展,从而结出丰富的神学果真。

(3) 圣洁生活:无可否认的,并不是所有教父都位列圣品。有些甚至没有受到像早期教会崇敬圣人一般的待遇。因此,所谓「圣洁生活」仅是指最起码的基督徒德行,经常与主冥合,具体地表现出生活与理论上的和谐、信仰与道德上的一致。因为必须如此才可能对天主的启示和基督徒的传承有更精确、更深遽的理解。

(4) 教会嘉许:教会的嘉许可以是正式的,那就是经由大公会议或教宗宣布某位古代作者在教义上或伦理上的功绩。但也可以是隐含的:即大公会议或教宗甚或礼仪嘉许性地引用某位作者的说法。最后,它还可以是实质上的,即是说他的理论为一般基督徒广泛地采用。

 

3  希腊语是教父文学最早期的语言。但在罗马、北非和高卢(Gaul),希腊语要迟至三世纪才通行起来。渐渐地,除了希腊本土以外,它竟有被本地语言所取代之势,特别是叙利亚语、科普替语(Coptic一种埃及土语),和亚美尼亚语;而在西方,拉丁语更是后来居上,成为西方教父的普遍用语。

至论教父文学的后期,差不多每一位研究教父的人都有他自己的分法。这个现象不单指出后期的困难,还暗示着它的权宜性,事实上历史洪流是不容许人一刀两断的。而这里所列举的三分法,只是许多可行的方法中的一种:

(1)早期教父(从最早的教父开始至313(米兰通论)325年尼西亚第一届大公会议为止) : 这期间又可以细分为三组:

1) 宗徒教父,由于他们可能接触过或受教于宗徒或宗徒的门徒而得名,如安堤约基人依纳爵(Ignatius of Antioch, 约 +117)、坡利加 (Polycarp,约 +168/169) 、 克雷孟一世等。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他们的作品都充满牧灵的语气,强调末日,对基督有着鲜明的怀念,真正地反映出早期基督徒的见证。

2) 护教者,由于教会对外邦信仰和犹太主义的还击,因而产生了第一批与外面世界接触的基督徒文学家,如殉道者儒斯定 (Justin the Martyr, 约 +165) 、 雅典人阿特那哥拉斯 (Athenagoras,二世纪下半)等。他们以自已的笔对抗君王的刀剑,力图表达新约是旧约的满全,让基督徒的真理与外教神话相对立。同属于这一组的还有教会对蒙丹派和诺斯底主义的回应,个中翘楚应推依雷内 (Irenaeus,约 140—202)。

3) 第一批真正致力神学整体研究的学者。他们的努力一方面是由于争论的刺激,而更重要的却是信仰在基督徒知性上的推动。当时主要的神学活动中心是东方的亚历山大及西方的迦太基(Carthage)。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则有亚历山大人克雷孟CIement of Alexandria, 约140—2l7与奥方振。在西方有戴尔都良与西彼连(Cyprian,约200—258) 等。由于他们的努力,教父时代已经准备好迎接它黄金时代的到来。

 

(2)黄金时代(上承早期教父,下迄451年加采东大公会议)

1) (米兰通论)(313)正式承认基督宗教存在的权利,也让基督徒可以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参与崇拜和敬礼,更为教父文学铺开了通往黄金时代的大道。这是教会首四届大公会议的时代,即第一届尼西亚(325)、第一届君士坦丁堡(381)、厄弗所 (431)和加采东(451),是一个在基督徒神学里富于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时代,深入地寻索教会的基本信理 (在东方是圣三论和基督论,在西方则是救援论和教会论) 。不过,这也是一个充满痛苦和争执的时代,教会不幸地一次又一次地受尽亚略主义、多那特主义、摩尼教、白拉奇主羲、阿波林主义、奈斯多利主羲和一性论的打击。

2) 在这光采四射的文学和神学的时刻里,充满着第一流的作家,本文仅列举最著名的几位代表 : 在埃及有反亚略主义者亚大纳修 (Athanasius 295—373)和反奈斯多利主义者济利禄(Cyril of Alexandria +444) 。 在小亚细亚触及神学的顶峰的是三位卡帕多细亚人 (Cappadocians):西泽勒雅的巴西略(Basil, 约329—379) 、纳齐盎的额我略(Cregory 0f Nazianzus,约 329—390)和尼沙的额我略 (Gregory of Nyssa, 约 335— 394)

在安提约基学派,最著名的代表是塔尔索的狄奥多 (Diodore of Tarsus +394)、金口若望 (John Chrysostom,约 344-407)等。

在西方,领导的人物如下 : 依拉利(Hilary of Poitiers, 约 300— 368) 、 盎博罗 修(Ambrosius, 约339—397) 、 圣经学家热罗尼莫( Jerome, 约 340420) 及 圣 奥斯 定 (Augustine354—430)。

 

(3) 衰落时期(五世纪中叶至七世纪末):加采束大公会议之后,教父们的蓍作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衰落,特别由下列二种原因造成:

1) 信仰上的基本问题似乎解决了,神学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境地。物极必反,不进则退,这是必然的道理。在圣经诠释和理论思辨都转弱的当儿,灵修和崇拜成了注目的焦点。在这情况之下,新颖而富创造力的思想必然减退;传统主义,对从前的依附成了无可避免的事。

2) 政治和文化的因素亦不可忽略:外方民族在西方肆虐,君王权力侵入了东方教会;再加上东西方的分裂,回教文化的层层进军,在在都令教父文学有今非昔比之叹。但话得说回来,这段时期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应用为中世纪士林哲学作好了准备的功夫,就是这时期的人物也并非全属等闲之辈,如翻译亚里士多德的波哀丢斯(Boethius480—525),灵修学大师额我略一世(Cregory I590—604)等等。不过,无论如何,教父时代终于走到它的尾声了。

 

31.圣召是什么?

圣召是天主的召唤,召唤世人跟随他成为神父或修女服务人类。一如在福音中,当门徒听到耶稣对他们说:“来!跟随我”时,便放下自己往常的生活,而愿意去和耶稣一起生活。

今天,当然不可能直接地听到天主召叫人去做神父或修女。但是,却有无数的间接方法:如透过一件平凡无奇的事,或是一次发人深省的遭遇,或出自与某人的谈话,或来自某次的阅读,或是在某种环境中使人感到一种自我奉献、分担责任的需要,心中不由地生出“我为何不接受这责任?”的意念。然后,这意念会一天天的加强,根深蒂固的促使人拿出勇气来做抉择。如果人慷慨地响应,奉献自己去服务教会和人群时,他便可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请求主教收纳,接受铎职生活的陶成训练。由此可知,圣召虽然是来自天主的呼召,但随不随从圣召,却是人的绝对自由。

实际上,圣召的意义还要广泛,不单指听从天主的召唤成为神职人员,普通的人听从天主召唤成为教友,度各种奉献生活,从事某些服务大众或教会的工作等,也是属于有圣召。当然,教会目前的圣召有特指的含义。

 

32.怎样才能成为神父(司铎)呢?

简单来说,所有男教友都有可能领受圣秩圣事,只要合乎教会的规条,并愿意响应召唤,便可以申请要求入修院接受训练。

若有人愿意当神父,先要有人向主教推介,经过与有关人等的接触,了解其家庭状况,经历为人,最重要的是其入修院的动机,以及个人的健康情况和学历等,这一切都是考虑的条件,合格后才允许进入修院。在修院内要攻读哲学、神学,学习祈祷、爱人,增进神修生活,同时也学习度团体生活。到了期满,再由主教参考其长上和熟知的人的意见,以及其个人工作表现等,才决定他是否可以领受圣秩圣事。

 

33.为什么要守独身生活?

在教会的传统中,不断有热心事主的男女基督徒,选择了独身的生活,如我们常见到的神父、修士、修女。独身在教会团体中是一个神恩,但是并非圣秩圣事本身的要求,这点可以从教会历史中看见,已婚者是可以晋升神父的。“谁若想望监督的职分,是渴望一件善事:这话是确实的。那么,监督必须是无可指摘的,只作过一个妻子的丈夫......(弟前 31-5) 此处的监督即主教,可知当时的主教是有家室的。此外,亦可是弟铎书中对长老的资格亦有同样的要求。( 16) 今天在东方教会(即东正教)中的许多司铎是已婚人士。

根据教会法上的规条:西方天主教会的司铎,不可结婚。这规则是在四世纪时开始有人实行,至一五六三年脱利腾大公会议,才立定只有独身者才能领受圣秩圣事。

遵守独身必须是出于自愿,为能全心全意为天主和人群服务。正如圣保禄说:“没有妻子的人,所挂虑的是主的事,想怎样悦乐主;娶了妻子的人,所挂虑的是世俗的事,想怎样悦乐妻子:这样他的心就分散了。”(格前 732-33)

 

34.天主为什么颁布十诫?

    天主教的信仰要求我们,第一要信奉天主所启示的一切道理,第二要将所信的道理付诸实行,度一个行善避恶的信仰生活。行善避恶的标准和规范是什么?就是天主十诫。

    天主造人时,赋给人一个良心,使人知是非辨善恶,知道自己对天主、对人、对己、对物该做的及该戒的一切事务,也就是说,天主将人为人处世的规范——天主十诫都印在人良心上了,使人知所适从。可惜人有好名、好利、好权势、好声色等欲望,当这些欲望强烈冲动时,能蒙蔽人的理智,影响人的自由,使人对天主十诫认识不清,或置之不理,妄加违犯,为此天主才在西乃山上,从火中和云彩中、用雄壮的声音、向以色列人宣布了这十诫,又把这十诫刻在两块石版上,交给梅瑟,命令以色列人遵守,作为天主同以色列人所订盟约的条款。为此天主十诫不仅是为以色列人颁布的,也是天主藉以色列人为普世万民颁布的人生规范。

 

35.什么是罪?

罪是一个人在完全清醒和自觉下,滥用天主给他的自由所做出的背叛行为。事实上,罪就是做坏事;是自觉的愿意背叛天主,伤害别人。这个行动相反基督徒的爱的诫命,应该对天主对人负责。罪更破坏了父子之情,使人远离天主,丧失对天主的感恩和信仰。

罪有大小之分。就是说,在信徒的一生中,有许多罪不致于毁灭他作为天主子女的关系。例如疏忽,日常过失,违反爱德的小毛病等,这些都是小罪。另有些罪,如果是在相当程度的知觉下,和相当确定的责任感下触犯的,它足以将人和天主分离;毁灭人的信仰,这就是大罪。但大罪小罪的界限,在实践时是很难下定论的。基督徒不应该以所犯的是大罪或小罪来衡量该不该做;而应从爱天主的角度着眼,因为所有相反天主意旨的行为,无论大罪、小罪都损害我们与天主间爱的联系。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挣脱各种罪的束缚,归向天主,做天主自由的儿女。当然,自觉到有大罪时,必要领受告解圣事才得罪的赦免。若犯了小罪,可藉真诚的痛悔得到罪赦。

 

36.我有罪吗?

圣若望说:“如果我们说我们没有罪过,就是欺骗自己......但若我们明认我们的罪过,天主既是忠信正义的,必赦免我们的罪过......我给你们写这些事,是为叫你们不犯罪,但是,谁若犯了罪,我们在天父那里有正义的耶稣基督作护卫者。”〔若一.18-21

读了圣若望的这段话,谁又敢说自己没有罪呢?事实上,我们亦很清楚自己原是个罪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有不圆满、未尽力做好的过失。这些缺失,相反我们基督徒的爱德,破坏了天主和我们间的沟通,也影响了与近人的交往。

 

37.救恩史是什么?

其实,耶稣基督的死亡和复活就是救恩史的核心,也是我们信仰的核心。

简单来说,救恩史是天父对整个人类的救恩计划。为使整个人类认识祂的救恩计划,天父把这计划启示给一个民族(以色列),并在这民族中开始实行这计划。

这启示和实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亚巴郎——以色列民的第一个祖先——直到耶稣基督的来临,为时约一千九百年,天父一步一步的实践和启示祂的计划。

耶稣基督的死亡和复活就是救恩史的高峰。

我们可以把整个救恩史分为三个阶段:

1以色列民的阶段:是天父许诺、人类期待的阶段。

2耶稣基督是满全一切的阶段。

3教会的阶段:教会借着宣扬福音的活动和礼仪,延续耶稣基督的工作,直到基督在人类历史结束时再来的日子。

 

38.获得救恩的条件是什么?

   要以信德和圣洗成为他的信徒,爱天主爱人,遵守天主的诫命,祈祷、刻苦、立功劳,维护与天主的和好关系。

 

39.领洗入教以后该如何做呢?

    新领洗的教友,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到天主的恩宠,尝到“天主的甘贻”,会发出感叹:“啊!认识天主真好。”是的,从此,我们的生活要起变化,因为这是天主赐我们恩宠的本意,他以他十字架上倾流的宝血,赦免和洗净了我们的罪,并要以他的神引领我们,使我们变成相似于他。我们因信并悔罪、领洗获得了重生,重生的我是灵命的新生儿,需要成长,领洗只是重生后新生活的开始,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度一个新的生活呢?下面是几点建议:

    1、参与主日弥撒,开始时可能跟不上节奏,不要紧张,只要知道我是与主耶稣同在,心中有主就可以了。慢慢地能跟上之后,心要随祈祷内容走,如果分心(这是常有的事)马上拉回。

    2、每天坚持祈祷,可以颂读固定祷文,也可以发自内心对天主作赞美、感谢、求恩的祈祷。经常读圣经、看圣书。

    3、最好参与堂内的一个读经、祈祷小组,在团体中互相分享,帮助成长。

4、生活中活出信仰来,领洗之后,天主圣神常住在我们心内,使我们平静喜乐,同时又在良心中不断提示引领我们,当内心不平静时,注意反省自己,一般都会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求天主宽恕,大罪要办告解,这样就会重获平安和喜乐。所有这些,都是帮助我们重生之后,在基督内不断地成长、成熟。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事,相信都是天主允许的,他要赐给我们恩宠,他要在我内工作,帮助我们去面对。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上都能信靠天主,以喜乐去面对,那么我们必定在成长。生命的意义在于成长,基督要在我们心中逐步壮大、自我逐步渺小,使我们从一个自我为中心的人,成长成为以基督主中心即自由、平衡、喜乐、有爱的能力的人。

 

40.最后的审判是什么呢?

  宗徒信经最後一条当信的道理是“我信常生”这端信条在尼西君士坦丁堡信经中念作“我期待来世的生命”。

“我信常生”这端信理包括下面几个主要内容:私审判、天堂、炼狱、地狱、公审判和新天新地。

关于最后审判和世界末日以后的宇宙人类命运,圣经上,尤其是新约圣经中,有不少的记载,宗徒大事录第廿四章十五节记载圣保禄遭犹太人控告,在斐理斯总督前答话说:“我对天主所怀的希望,……就是义人及不义的人终将要复活。”善人与恶人都要一起复活,那是怎样一种时刻呢?若望福音第五章廿八到廿九节说:“时候要到,那时,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而出来:行善的人要复活,进入生命;作恶的,也要复活起来受判罪。”

上面这两段圣经都在说将来有一天众人都要复活的事。但是我们并不是为了复活而复活,而是为了决定永恒的命运而复活。所谓决定永恒的命运,就是最后的审判,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审判。所以,当世界末日,众人都复活之际,公审判的时刻就来到了。玛窦福音第廿五章有这么几节说:“当人子在自己的光荣中与众天使一同降来时,……一切民族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开,如同牧人分开绵羊和山羊一样,把绵羊放在自己右边,山羊在左边,……在左边的,要受到处罚,至于义人,却要享受永生。”

这段福音说“一切民族都要聚集在人子基督面前”。聚集在耶稣面前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耶稣是最崇高的真理,在真理之前真相终将大白。人的真相就是他和天主的关系,在公审判时,基督将把这种关系的一切后果都公开出来,在世行善的人,他和天主的关系良好;作恶的人,这种关系自然恶劣。

圣奥斯定在他的讲道中说:“坏人所行的恶都要背着他们被记录下来,当天主不再缄默那一天,他要转向坏人说:在世间我曾为你们安置了穷人……他们是你们的差役,为把你们的善行存在我的宝库,但你们并没有交给他们任何东西,所以在我这里你们并没有存放任何属于你们的事物。”

圣奥斯定这段道理简单、明了、发人深省。他所说的“天主不再缄默的那一天”,就是基督要在光荣中再度来临的时刻,就是最后审判来到的时刻。这个时刻什么时候来到,只有天主圣父知道,因为是他要作的决定。到时候,他要藉着圣子耶稣对整个历史下定论,我们也将因此而认识整个创造工程和整个救恩计划的最终意义,同时也将了解天主的上智如何引导宇宙天下一切事物走向各自最后目标的美妙途径。总之,在公审判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天主的公义战胜受造之物所铸造出来的种种违反公义的丑行,也要看出天主的爱比死亡的力量更强大。

以上所谈的有关公审判的事,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对我们现世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最主要的是在规劝世人,特别是已经接受基督信仰的人,趁天主仍在宽待我们的时候,好好利用这时机,及时悔改,归依上主。圣保禄给格林多人写信说:“我们……也劝你们不要白受天主的恩宠,因为经上说:‘在有利的时刻,我俯允了你;在救恩的时日,我帮助了你。’看!现在正是有利的时候,看,如今正是救恩的时日。”(格后六,1-2

此外,公审判的道理也在激发我们敬畏天主的心,督促我们努力在现世推展天国的义德,并向人类宣报美好的希望,即“主耶稣将再度回到人间,在他的圣徒身上受光荣,在所有信众身上受赞美”(得后一,10)。这一切都和上面所说的“及时悔改,归依上主”的行为有着相互为用的关系。一个知道不敢妄用天主所赐给的有利时刻, 不糟蹋天主的恩典的人,必定知道及时悔改,归依上主,因为他晓得公审判必将来到。那时,在基督唯一大真理面前,宇宙天下的一切真相必然要大白,任何隐密的事无所遁形,每个人生前的思言行为在真理强烈光线的照射之下,显得一清二楚,不用至高的审判者发言,人已经看出自己永远的命运,因为他的一生就在为他的永远作证。

一个有这种认识的人,必然会敬畏上主,因为上主固然仁慈但也公正无私。为了赢取身后的永恒幸福,他会在今生余下的有限时刻多行善功,为自己在天堂积下宝藏,也会在现世努力拓展天国,使天主的义德日渐充满人间社会,让大家热切期待基督早日在光荣中重新回到大地,主持最后的正义。

总之,至圣罗马公教会相信,也坚决承认:在最後审判的那一天,所有的人,灵魂肉身一体,都将出现在基督法庭面前,为自己一生的行为向基督交帐

 

41.鱼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在天主教的艺术中,经常用“鱼”象征耶稣,这个标志源于希腊文“鱼”一词ΙΧΘΥΣ。ΙΧΘΥΣ是希腊文“耶稣、基督、天主、子、救世主五个词的缩写,其中Ι代表耶稣、Χ代表基督、Θ代表天主、Υ代表儿子、Σ代表救世主。因而,从教会早期便以“鱼”象征基督,而鱼也象征着丰富。

 

42聂斯多略教派与中国的景教是什么关系

在相当于丕平和查理曼时代的中国唐朝的时代,基督的福音首次传入中国。当然那是从同罗马教会已分离了数世纪的教派所作的工作;不过也只是昙花一现,以后便湮没无闻了。

聂斯多略(Nestorius)是叙利亚人,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原任安底奥基亚城隐修院院长(428年);聂斯多略异说教派也因他而得名。传统上都认为此派否认耶稣基督内天主性与人性有真正单一位格上的结合。此派主张耶稣有两个完全且各自独立的性体(天主性和人性),所以他具有两个位格(天主的和人的位格)。换言之,圣言成了血肉是圣言寄居在基督身上,意思是说,天主的位格与人的位格本是各自独立的,只是伦理上的结合而已。因此,玛利亚只是基督之母,而不是天主之母。431年,厄弗所大公会议谴责了聂斯多略是异端邪说,因为他反对以天主之母称呼玛利亚。然而,从聂氏学说来看,聂氏发觉当时有关天主之母的争论愈演愈烈,他的目的是想以基督之母来调解此争端,后来极端人士滥用了此称呼。至于431年厄弗所大公会议对聂氏本人及其目的未能公正予以置评,令人惋惜(《神学辞典》228#)。 

聂斯多略异端,虽被公元四三一年召开的厄弗所大公会议判为异端而予以罚禁,但它并未由此而绝迹,且在波斯(伊朗)曾盛极一时。当波斯帝国沦陷于阿拉伯回教徒手时,聂斯多略派同战胜者取得了妥协,最低限度在回教徒统治的初期,他们还享受着宗教自由,且在第七、八两个世纪有过非常广泛的传播。他们虽因对降生的错谬道理与罗马教会分离,许多教徒却心热如火,亟欲传播他们的信仰;且在隐修院中栽培了不少的传教士。另外中亚政治的局面与他们有利,使他们得以平安传入;因中国唐朝的皇帝,为镇压在中亚骚扰的突厥,让贯通大陆的大道重行开放;那是由波斯通往印度和中国的古道,商队常由此将中国所盛产的丝绸运往欧洲。 

聂斯多略的传教士便追随着商队,或自行扮作商人,或乘坐商人的船只潜入中国传教。他们当时的一位宗主教曾有这样的记载:“许多人只带着一根和一只行乞的布袋,梯山航海到印度和中国去传教。”他们能讲他们所要去的地方的语言,甚至在每一站,能杂在民众中,召集听众,宣讲他们的教义。如果首次接触顺利,便在那里安排下传教站,附设旅店和学校。

他们传教的成绩实在惊人:他们进入了印度和锡兰,在中亚的突厥民族中得到了许多信徒。公元八世纪中叶有回纥(Uigurs)教徒在中国军队内充当佣兵。一零零七年住居蒙古南部的克烈人(Keraits)曾大批地进教。同时或稍后,住在河套(黄河)的汪古人(Ongut)也归化了。聂斯多略在极盛时,在亚洲曾拥有二百位主教。

明万历年间,一旅客在唐故都西安道上迷道,向地方人士询问:‘曾有基督教派来当地传教没有?问得他们瞠目结舌,答以从来没有...那是不对的,因为千年以前,正是高僧玄奘由印度取经回国后九年,有基督宗教教徒由西域来西安,皇帝曾予以礼接待,并在中国传教二百年之久;以后竟消灭得无影无踪,不复为人所记忆,真是咄咄怪事。 

利玛窦和其它传教士在明末由澳门进入中国,深知关于宗教问题,除非先证明那是由国自古以来所固有的信仰,他们是来此相印证,决不能获得中国人的尊崇。他也曾被中国人目为强词夺理;他竟不能指出一点儿遗迹,如一座教堂,一座隐院,或一本经卷,足以给新奉教者证明,除儒释道外,中国曾有过其它可以令人信服教门;根据由欧洲和印度得到的传说,他们以为中国曾听到过福音,但不予以证实。直到一六二五年才偶然获得了证明。此时在西安附近,有一座在唐朝建立的石碑(公元七八一年)出土,碑文很长,顶上有一石刻十字。碑文开始以佛教及道教的术语,陈述基督教教义大纲;然后追述该教在由中国传播经过的主要阶段。公元六三六年(唐太宗贞观中)传入中国。大秦(即波斯或云巴肋斯坦)人阿罗本赍其经典来长安,太宗觉其教义正直合理,予以尊崇;命房玄龄宾迎留禁中翻经,为他建波斯寺,准他招收教徒,他们自称景教,就是说教义光辉正大当受人景仰的意思。以后二百年中大致和平顺利,但也受过折磨反对。高宗时(公元六五零~六八三)更在各州建波斯寺,尊阿罗本为镇国大法王,教化大行,其间也遭受过佛教和道教的反对。玄宗天宝四年,下诏称波斯经教本出大秦,其西京波斯寺宜改名大秦寺。德宗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二年),长安大秦寺僧景净,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至武宗时,宠信道士归真,归真恃宠,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尽宜除去,武宗便命拆毁佛寺:归真又秦释教既已厘革,邪法不可独存等语...于是皇帝下诏说: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祸乱,以文理华夏...岂可区区西方之教与抗衡哉!”...所以他下令寺宇拆除,僧侣还俗,不久竟至绝迹了。 

聂斯多略在中国正盛时,神职人员很多,修院是他们活动中心。他们究竟有过多少信徒?我们无从知道;好像他们常从外侨波斯或叙利亚商人中招募新人,恐怕这是他们的弱点所在,也是消灭得那么快的原因。

公元第九世纪时,外侨和传教士都日益减少,因为商业已由波斯转入阿拉伯回教徒手中去了。聂斯多略教徒的遭遇如何?因为缺乏文献,问题无法答复。他们转奉了佛教吗?或者被摩尼教徒吸收了呢?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在唐武宗的诏谕以后一世纪即公元九五零年,聂斯多略的一宗主教,从波斯派遣六位修士前往中国视察,竟连踪迹也没寻到。看来基督教首次先投入中国的,不配称为曙光,只是星星之火而已,因此不久便归消灭了。

 

43宗教改革是怎么回事

宗教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1、十五世纪改革的声音高涨不少,有些圣职人员生活糜烂,缺乏牧灵热火,只追求物欲的享乐。神学上是唯名论的天下,信仰在逻辑分析下变得支离破碎。神学已失去他的创造力,因为他已偏离了最中心的问题——举凡救赎、信仰与成义,教会的救恩圣事性等都很少提及。圣事变得较物质化,弥撒是人的善工,大赦理论千奇百怪,由教宗分施教会财富,过分强调人力在救赎上的角色。

2、思想方面,是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余波荡漾,其中人文主义在于复古,文艺复兴也制造了不少基督徒艺术,但也培养了一些极端怀疑的人。

3、十四、五世纪天主教会较衰落的主因之一还是它出了多位既世俗化,又毫无改革热诚的教宗;上梁不正下梁歪。许多主教出自豪门,毫无司铎圣召。下级圣职大多没有受过教育,也未受过考核,他们都有免税权,俨如地方首领。多少改革都是针对如此腐败的圣职界而发的。然而,宗教的渴求,牧灵的关注在这样的一个变动的时代里却时刻冲击着人心,这点光从大笔大笔修建圣堂的热心花费就可看出来。

    4、此外,社会的及政府的因素也增加了对罗马圣座的反对。改革前,受教宗所支持的国家教会,往往为了政治的目的,与地方统治者合作,结果是造成了地方力量的干预,也加速了改革时期教会财产的没收。社会的紧张也同样造就了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开始:马丁路德

    1、马丁路德生于14831110日。父亲是一位煤矿工人,童年并不快乐。这深深影响他对天主的看法;一位严峻而易怒的法官。1505年,在一个狂风夜里,他决意进入修道院。在修道院里,他十分喜爱阅读圣经,他曾说过《迦拉达书》是他的新娘。其实,路德对圣经的态度是选择性的,对一部分他有着全新的洞见,但对于另一些却视而不见。他自己对基督的经验就是解释圣经的主要标准。

2、马丁路德对良心、私欲偏情及本罪一方面非常敏感,另一方面无法把三个事实分得够清楚;结果,他觉得常生活在罪恶中,即生活在对天主的愤怒的害怕与恐惧之中;这种焦虑把他投进失望的深渊;然后是他在阅读罗一17时的塔楼经验(约在1518-1528)。为他而言这段圣经诉说的不是天主的愤怒,而是他救赎的正义。这为他而言,无疑是一项新的真理,但是,这一发现却不一定会危害教会的统一。

3、马丁路德的名言是唯靠恩宠,其实不是路德首创。伯尔纳、多玛斯都曾用过。当路德认为教宗公开宣布罪的宽赦,此方法不是神律的而是人律的。可见路德直接所攻击的其实不是教会的训导权本身,而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习惯以及长久以来教会的普遍做法。

4、宗教改革的直接导因,正与大赦有关。教会无疑有一套完整的大赦理论,而购买赎罪券的事也行之多年,它是一种最常用的筹款办法,也是十字军东征、修筑圣堂的经济来源。然而,它也很容易造成泛滥,并导致一种错误的救援观念。当时教宗颁布金禧年大赦,然而梅因兹的总主教阿尔伯特也急于要偿还他贿买主教所积欠的债务,乃准予在他所管辖的教区内出售赎罪券,并且声称赎罪券不仅能免罚,甚至免罪,不仅免所犯的罪,更免将来的罪,又开放为死人购买赎罪券的先例。马丁路德的不满可想而知。

5、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题归纳起来不外三点:第一点斥责教宗在经济方面滥用权力;第二点驳斥教宗有权管理炼狱之说;第三点否认有所谓善功宝库的存在。这些论题本身不一定抵触教会的训令,虽然它的确有忽视教会训导权的危险。它们就像雷电交加一般划过肃静的长空,快速传播开来。两个月后,梅因兹的总主教阿尔伯特向罗马控告马丁路德散播新教义。海德堡辩论的结果,路德反而赢取了不少信众。事情闹开,总枢机卡耶大努邀请路德公开讨论,也未能收和解的效果;卡耶大努认为路德的理论无异于建立另一个教会。如今看来,卡耶大努可能把路德夸大了。

6、当时神圣罗马帝国选举在即;欧洲各国君王包括英王亨利八世,法王弗兰西斯,西班牙王查里五世都有资格候选。但是,这三人中任何一人势力增强都会破坏均衡。所以教宗属意势力较小的君主,偏最适当的人选隆克森选帝侯腓特烈最支持路德。因此教宗迟迟未发落路德。直到1520年查理当选皇帝,路德的支持者为罗马而言不存有任何政治的利益之是,教宗才下达异端的裁定。路德盛怒之下烧毁了教宗的训论,开除教籍的处分乃于152113日生效。

    7、教宗虽已下达异端裁定,腓特烈却坚持路德有申辩的机会,查理也认为自己必须介入这件事件,乃于1521年召开伏姆斯会议。在君王面前,路德仍然拒绝撤回他的理论。皇帝于是下令拘押路德,腓特烈却把路德藏匿在瓦特贝革;著名的德文新约圣经就是在这时翻译完成的。

 

宗教改革的进展

路德虽已被黜,宗教改革却不退反进。究其原因有下列几点:

    1、首先是改革的作品的面世:1520-1521年间,路德先后完成了改革运动的几份重要宣言,如《致日尔曼基督徒贵族书》(15208)号召日尔曼统治阶级完成教宗所拒绝进行的教会改革,因为所有基督徒都享有完全的祭司职。《教会之巴比伦囚虏》(152010)表达对圣事的革命性看法,只承认圣洗、圣体、和悔罪三圣事,特别排斥圣职。《基督徒的自由》(152011)讨论因信称义。路德虽不是个有系统的神学家,他的朋友梅朗东却在1521年完成了路德思想的第一本系统著述。这些作品都是宣扬新思想,新教义的有力工具。当时,威登堡已经俨如改革人士的训练场;多少有心人士正比这儿接触到教会改革的新思想,再把这些思想带到欧洲大陆各个地区去。

2、其次,政治的局势也助长了新思想的流传:对外方面,由于与土尔其之战,刚就任的德国君王必须在这段宗教改革的发动时期离开国境达九年之久,他还必须谋求那些和路德友好的贵族诸侯的支持以对抗外敌。国境内,由于君王无力维持境内的统一,势力较大的王侯都蠢蠢欲动,为他们而言,宗教改革正是一个好机会;他们不仅可以藉此削弱君王的控制,还可以霸占教会强大的财富。在君王离开的九年之内,支持改革的王侯一个个地联盟起来,势力更大。

    3、最后是社会经济方面:1524-1525年的农民革命就是一例;农民不满教会地方权威的力量;他们都期待路德可以满足他们的渴望。虽然农民革命最后以极其残酷的镇压收场,路德思想却在它的声势下快速而稳定地前进。到1529年,宗教改革已经深入德国中南部诸城市了。1529419日,七个王侯、十四个城市联合反对斯派亚第二次会议的决定(停止新思想、弥撒照常),自此之后,这些反对人士便正式拥有反对派的称号。

 

宗教和谈的失败

11530年,查理皇帝召开奥斯堡会议,力图解决帝国内的宗教纷争,会中公布了梅朗东起草的信条奥斯堡信条,该信条是路德思想的纲领。另有《四城信条》,由南部四城市呈给查理,是倾向于次理格利思想的信条。君王另提出由天主教保守派艾克所草议的《辩驳》以为回应,和谈决裂。1531年反对派贵族王侯组织成力量强大的施马加登联盟,由七个王侯,十一个城市组成。其时,君王为土尔其战乱所苦,只能容忍其存在,还必须向反对派购买兵力。在联盟的保护下,反对派势力更加如虎添翼,勇不可担挡。

2、嗣后的数次和谈依然无功而返,结果反而加深了彼此的误会,及教义上的分歧。查理认为:最后的政策只有依靠武力了。1547年,查理打了胜仗,施马加登联盟被逼解体,查理终于短暂地控制整个德国。然而在解决宗教问题上,1548年的《奥斯堡暂时和约》却乏善可陈。这个和约,信条是天主教式的,却混合了反对派的做法,如已婚司铎、主餐礼中领受饼酒等等,结果是两面都不讨好,双方都不肯接受。

国家内乱,好几位王侯为了王位的继承问题与法国合谋攻打查理;1552年,查理终于让步,1555年公布《奥斯堡和约》;路德思想终于获得法律的地位。属于《奥斯堡信条》的主教和贵族有权选举自己的宗教。

 

宗教改革中的改革教会一些较极端的派别:

    1、从一开始,宗教改革就不是一个整体。宗教改革中的反对人士:布夏(1491-1551)、加尔文及次温格利所提出的改革运动,一般称作宗教改革中的改革派。瑞士、法国、德国西南部、以及北海岸的低地国家中的新教派,大部分属于改革教会。1530年呈交奥斯堡会议的《四城信条》便是由布夏起草的,倾向次温格利主义的信仰条文。在瑞士的次温格利教会后来慢慢融合于加尔文主义,否认圣体中基督真正的临在。在德国,1555年的《奥斯堡和约》只承认路德主义,加尔文主义要待1648年才得到法律的认可。如此,天主教、路德会、改革教会的鼎足三分终于结束了中世纪以来欧洲基督徒信仰的大一统局势。

2、与路德主义比较,加尔文主义在鼓吹宗教改革上是比较激进的,但在那些极端派别比较之下,它又显得温和多了。极端派别一词包含许多极为分散的不同团体,他们之间也有很不同的教义,然而却一致深信唯靠圣经的理论,对于现存的秩序,不管是教会的还是政治的,也一致反抗到底。因此,它们通常都遭受各方面的(包括新教和旧教的)逼害。无可否认,社会和经济的困难是这些热诚教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们的领袖包括虔诚的人文主义者、热爱圣经的基督徒,以及宗教狂热者。

    3、历史中,有三种主要的极端派别:1)精神主义者否认耶稣基督于圣体圣事中的真正临在,婴儿的施洗,以及所有外在的礼规仪式。2)重洗派也否认婴儿洗礼却坚持成人必须重洗。3)理性主义者否定基督的天主性。他们都不受正统派的欢迎。宗教改革,由于这许许多多派别,许许多多争执,造成了教派与教派之间分离的痛苦。

 

宗教改革的本质

    1、宗教改革,就其核心而言,是致力迈向简单的结构、天主圣言的话语,及所有信徒的一般司祭职。它的核心就是信仰、相信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虽然有唯靠圣经的原则,古代的《信经》和公议会并未遭到抛弃,反之,改革中人大都固守古代的信条和做法。然而这种追根朔源的行动无可避免的削弱了传统和连贯。宗徒传承削弱了,这不仅是如何诠释圣职圣事的问题,它主要的关键在于教会的训导权。从这方面看,宗教改革的最大困难就是它把信仰上必须的基本要素交托给一个不确定的、在改变中的教会管理机构和神学家,而缺少了确定的训导权。再者,由于缺乏了最终的客观的标准及权威,主观的原则变成了最重要的标准,而这助长了分歧。

2、路德虽然是宗教改革最主要的代言人,要研究他的思想却不容易。他的作品虽多,却缺乏系统,主要原因是他经常受环境的影响,也常受他交谈中伙伴的左右,很难得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综观他的讲道词,历史似乎夸大了他的革命性,他与古代教会的连续性也常被忽略。今日路德研究的基本问题,在于年轻的路德与老年的路德中间,到底有否统一的、一贯的教义呢?严格来说,统一也许只能在最核心的地方才能找到:也就是有关称义的问题,以及他对天主的看法,他的基督论、救援论、与人学。至于路德多时摆动的边沿地区,不属中心不变的范畴。所谓因信称义(唯靠信仰,路德所指的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新创造。为路德而言,基督徒既已称义又是罪人;在这里,他所关心的是基督徒的存有和伦理上与基督的契合。在罪与义的结合中,罪是在爱中缺乏了圆满,当正义和新生却在此静静地扎根,悄悄地茁壮成长。路德严肃的对待伦理的问题,虽然如此,他把伦理加插在神学中的做法却不能说是十分成功。加尔文以拣选的概念代替称义,也同样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3唯靠圣经说出了宗教改革的特色。基督新教尽管派别繁多,教义不一,对圣经的遵从与热爱却是他们持守不变的真理。圣经是新教徒灵性生活的泉源,改革人士显示了基督徒对天主圣言的饥渴,也因此为他们赢取了不少的信徒。路德发现了圣言的力量,但却没有以重振圣事和礼仪来平衡它。相反,他否认了大部分的圣事,如此乃不智的削弱了基督徒崇拜的伟大传统。取消圣职圣事尤其与天主教传统脱离,因为在天主教的古老传统中,圣体圣事正是建立在宗徒传承之上的。幸而路德保留了圣洗,而这亦即,差不多整个欧洲,尽管分裂了这许多世纪,仍然共同的与救赎主基督结合在一起。否定圣职的力量使新教的圣餐礼仪变成非圣事,虽然并不缺少宗教价值。它同时反应出新教徒不同的教会观;基督新教强调所有基督徒的普遍司祭职,而教会的圣职人员只是所有信徒所拥有的职务的代表。而天主教方面,为抗拒新教给予圣经唯一的地位,乃强调礼仪的划一;在教会论上则愈发强调教会在法律上、及圣统制上的地位。

 

宗教改革的结果

    1、宗教方面,宗教改革的建立经常鼓舞着各种宗教运动和宗教思潮。继新教正统派之后,有十七、八世纪的虔信派,十九世纪的自由派,二十世纪,一种新的宗教思潮出现在齐克果、巴特等人的作品中。信仰加深了,也丰富了;可惜也由于各种信条之间的冲突失色了不少。宗教改革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基督宗教的分裂。这在天主教方面无疑是力量的削弱、自由的限制;教会只能退避到防守的位置,只有很少的天主教徒在近世纪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思想家。虽然如此,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也有正面的影响特利腾大公会议的改革和神学解释就是最好的说明。若没有反对派的刺激、疑问、和榜样,天主教可能不会发展出今天的神学。

2、文化方面,精神力量的释放对文化必然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点不该过分夸张。事实上,宗教改革的容忍和自由也只是有限的,只能算是遥远地为启蒙运动的成就作好准备。路德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是在语言方面;他为他的母语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左右,对圣经诠释学的影响也是显然的。宗教改革在某一程度上对学校和教育也有影响,在音乐上的成就尤其辉煌。

3、政治方面,只有在荷兰及苏格兰等少数地区,宗教改革才有效地促成国家的建立。其余地区,政治自由的争取毕竟未与宗教自由携手共行。在美国,加尔文主义者更把好企业家的形象与拣选的概念连成一气,勤力劳作与专业召叫都获得了宗教的意义。假若说,社会文明的确有宗教上的价值,那么,宗教改革在这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抹杀的。

 但宗教改革的最终目的,建立一个净化的基督教会,至今却尚未完成;那是一项永恒的工作,虽然并非由人的努力所达成,却必须有人才能得到上主的恩赐。所有需要的,除了勇气和毅力外,也许还有无私的爱、和服务他人的热忱。

 

44康熙信仰天主教吗

康熙时期天主教的发展

 

由于顺治皇帝对汤若望的礼遇,使天主教的传播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到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天主教信徒已经达到十几、二十万,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顺治皇帝于1662年去世之后,六岁大的康熙继位,由几位摄政王把持朝政。他们开始时还能维持顺治时对传教士的礼遇,但过了不久,就在坚决反对天主教的大臣杨光先和因重用西方传教士出掌钦天监而失势的阿拉伯天文历法学者的合力攻击之下,致使摄政王于1664年发动了对天主教宣教士的逼迫。汤若望和他在钦天监的助手南怀仁(Ferduandus Verbiest)都遭到监禁,甚至准备要处死所有的西方宣教士。然而,由于皇太后的干预,再加上突然发生地震,摄政大臣们担心上天降灾害,便将他们释放,但钦天监的天文历算工作则交给阿拉伯学者负责。 

1666年,汤若望在北京逝世,被安葬在利玛窦的陵墓旁边。1668年,康熙从摄政大臣手中成功地夺回主政大权。他指责杨光先和他的阿拉伯朋友所修订的历法不够精确,故命令南怀仁等天主教宣教士和阿拉伯学者比赛,看谁的算法更准确。最后,康熙评断西方宣教士取胜,南怀仁于1669年入主钦天监,接续汤若望的事业。杨光先被判死刑,但念他年老体衰,故恩准他告老还乡。 

南怀仁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常要他讲解西方数学、科学及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并授予他从一品顶带。南怀仁于1688年逝世,埋葬在利玛窦和汤若望的坟墓旁边。康熙继续重用天主教传教士主持钦天监的工作,并请几位法国耶稣会修士为自己和皇子们讲授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科学、人文及宗教知识。这几位传教士在写回本国的书信中,都乐观地认为康熙皇帝已经接受天主教信仰,他下令全中国人民皈信天主已然是指日可待的事,沙勿略(Francis Xavier)和利玛窦等人理想中的「东方康士坦丁大帝」即将出现在中央帝国”(The Middle Kingdom) 

康熙是否准备皈信天主教,仍可存疑。但从他所作的七言律诗【基督死】的内容看,他对福音书的信息显然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耶稣基督的事迹也明白无疑地打动了他的心。请看他的诗是怎样写的

 

  基督死 

  功成十字血成溪,

  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裂四衙半夜路, 

  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 

  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警九品, 

  七言一毕万灵啼。 

 

这首诗把主耶稣受难的事描述得十分完备,文字简洁、生动。如果没有熟读圣经,绝对写不出来。十字架、彼得三次不认主、鞭挞肤裂、与二盗同死以及十架七言等,都有所交代。诗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百丈恩流分自西一句,的确表明康熙有让中国人民同西方人民一道分享基督宝血所成就的百丈恩流的心意。 

 

所谓礼仪之争及其后果

  

康熙几乎接受了天主教信仰,这点在他所写的【基督死】一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楚。不过,他所愿意接受的天主教信仰,就是利玛窦所阐释的,与中国的儒家礼教相融合的天主教。其中最有指标性意义的,就是对祭祖和祭孔的态度。利玛窦在深入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之后,清楚地认识到祭祖和祭孔在中国人心目中近乎神圣的地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祭祖是他们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也是他们维系家族传统的有力手段。而祭孔则是当时国家体制中的盛大庆典,与朝廷科举选士制度紧密结合,对于维护皇朝官僚统治体制的传承,有着无可代替的功用。因此,祭祖和祭孔是关系到整个皇朝统治基础的大事,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废弃的。 

利玛窦看清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就想要绕开这个阻碍中国人,特别是阻碍士大夫和上层贵族接受天主教信仰的问题。利玛窦借用中国古籍中的上帝一词指称圣经中的创造主耶和华神。他指出祭祖和祭孔祇不过是表达人们对祖先和古圣先贤的怀念及感恩之情,就像西方人去墓地向故人献花凭吊一般,并没有什么属灵的意义。他甚至认为供在家里的祖宗牌位和孔庙里的孔孟牌位,都祇是祖先和圣贤的象征,并没有鬼神或灵魂附在其中。因此,他认为中国人信仰天主教之后,仍然可以参加祭祖和祭孔的典礼,祇要他们心中不把所祭拜的对象看成神灵,也不敬献供品就可以了。 

自利玛窦提出以上解释之后,在华传教的耶稣会修士都认同他的做法。他们这种对中国传统礼仪妥协的态度,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这也是他得到朝廷保护的关键所在。然而,继耶稣会之后来华传教的其它宗派中,有很多并不认同利玛窦所作的阐释,因而一方面在中国与耶稣会争辩,另一方面也去欧洲散布攻击耶稣会流言,尤其是屡次上书给教宗,要求就所谓中国礼仪问题作出裁决。当时的教宗先是按多明我会(Dominican)和方济格会(Franciscan)修士的告诉否决了耶稣会的作法(1645),后来又接受耶稣会的申辩,认可了他们的作法(1656)。但是,反对派却一直不服,不断抗争。耶稣会也努力维护自己的立场,并要求康熙作出裁定,康熙亦于17001130日宣布了他对耶稣会的支持,并将敕文寄给教廷。结果,教廷却认为耶稣会让一位世俗君主裁定教会事务是很严重的错误,因而新教宗格勒门十一(Clement XI)17041120日正式发出谕令,禁止用上帝一词称呼造物主,禁止中国信徒祭祖祭孔。1705年,教宗特使多罗(Charles Millard de Tournon),要求康熙允许中国信徒遵守禁约。康熙先以礼相待,后来因对方态度顽固而发怒,将多罗驱逐出境,软禁在澳门的一处修道院里,直到病死在那里。 

教宗又于1715年宣布谕令,再次强调中国信徒不可祭祖祭孔,不可用上帝一词,并再帕特使嘉乐(Jean Ambrose Charles Mezzabarba)来华,试图说服康熙。嘉乐于17201125日抵达北京,康熙于122日召见,次日又设宴款待。1217 日再次召见,明确答复他拒绝教宗谕令,并在教宗谕令上朱批说:“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嘉乐遂被驱逐出境。

1722年康熙逝世,雍正继位后采取了更加严厉的禁教措施。从此以后,在一百多年里,清廷严禁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直到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国门为止。这其间祇有少数天主教宣教士秘密进入中国,在各地活动,信徒人数也大幅度下降。 

 

关于康熙的天主教信仰 

 

康熙于1662年继皇帝大位之初年仅六岁,在几位摄政王的把持下,曾对西方传教士和天主教发动过一次短时期的逼迫。然而,康熙于1668年从摄政大臣手中成功地夺回主政大权之后,重新采取了保护天主教宣教事业的政策,并仍旧启用西方宣教士南怀仁入主钦天监,接续汤若望的事业。南怀仁逝世后,康熙继续重用天主教传教士主持钦天监的工作,并请几位法国耶稣会修士为自己和皇子们讲授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科学、人文及宗教知识。 

这几位传教士在写回本国的书信中,都乐观地认为康熙皇帝已经接受天主教信仰,他下令全中国人民皈信天主已然是指日可待的事。然而,由于后来发生的所谓礼仪之争,却使康熙最终与罗马教廷闹翻了脸,西方传教士造就一位东方康士坦丁大帝的理想功亏一篑,至今仍为中外天主教人士及众多教会史家唏嘘扼腕,痛悔不已。他们认为如果当年教宗与康熙达成共识,今天的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国家,中国的历史也许就完全不同了。 

当然,这祇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想法。天主教在华宣教事业所遭遇到的挫折,必须放在中西宗教和文化的冲突的大背景下,才能看得更清楚。其中所牵涉的问题极其复杂,而所谓礼仪之争则祇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有没有它都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大势。 

那么,康熙是否如天主教宣教士所言已经皈信天主教呢?从他所作的七言律诗【基督死】(参阅本报今年七月号第十三版拙文)的内容看,他对福音书的信息显然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耶稣基督的事迹也明白无疑地打动了他的心。诗中有百丈恩流分自西一句,的确表明康熙有让中国人民同西方人民一道分享基督宝血所成就的百丈恩流的心意。 

康熙接受天主教信仰的心意在他的另一首诗【生命之宝】里,似乎得到更为明确的印证

  天上宝日月星辰,地上宝五谷金银。

  国需宝正直忠臣,家需宝孝子贤孙。 

  黄金白玉非为宝,祇有生命一世闲。 

  百岁三万六千日,若无生命最可怜。 

  来时胡涂去时亡,空度人间梦一场。 

  口中吃尽百和味,身上穿成朝服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如何落在帝王家。 

  世间最大为生死,白玉黄金也枉然。 

  淡饭清粥充一饥,锦衣那着几千年。 

  天门久为初人开,福路全是圣子通。 

  我愿接受神圣子,儿子名份得永生。  

从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中,我们看到康熙皇帝确实有接受基督为救主的心愿。但从他后来的作为来看,他皈信天主教的过程并未最终达成。这样的结果究竟是罗马教廷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态度所造成的呢,还是康熙自身的内心状况所造成的?有的认为是后者,因为他无论对天主教信仰有多少宽容,有多少期待,对圣经和天主教教义有多少了解,他仍然是一位深受儒道两大传统影响,并以之为中华文化的正统”(Orthodoxy)的封建君主。当西方宗教文化伤害到这个所谓的道统时,他仍然毫不犹豫他选择本国的宗教文化传统,而放弃外来的所谓道德文明


上一篇:天主教知识问答之二
下一篇:没有下一条记录
【公共评论】[目前共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共0条]
 暂 无 相 关 内 容
【相关软件】 [共0个]
 暂 无 相 关 内 容
【相关文章】 [共1篇]
  天主教知识问答之一
【相关教程】 [共0篇]
 暂 无 相 关 内 容
聊天室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 | 网站管理 | 会员注册 | 超级搜索 | 教会日历 
Copyright© 2008-2021 献县教区
服务义工:xianxiancc 建站时间:2008-9-10
服务信箱:xianxiancc@hotmail.com Powered By:xianxiancc
冀ICP备160025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