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古称献州。据《嘉靖河间府志》载:“以其河间献王封国,献陵在焉,故特名其州曰献。”
献县历史悠久,秦初始置乐成邑,汉朝为景帝之子刘德的封国,刘德死后,汉武帝因其聪明睿智追谥为“献王”,献县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刘德修学好古,人称宗室之贤,“广求天下善书”,曾从民间古迹旧宅,找寻到一些古文经,大力推广儒术。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刘德传》中评价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便是成语“实事求是”的来源。
献县文化底蕴丰厚,素有“五地”人文之称:实事求是的发源地、儒家文化的再生地(整理《诗经》的大小毛公)、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华北第一堂、张庄天主教堂)、金丝小枣的原产地、世界最长不对称石拱桥坐落地(单桥)。
几千年来,这片古老神奇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土地上,英才辈出:《诗经》的整理者西汉经学博士毛苌、“金丝小枣”的培育人刘仲思、刚直不阿的明朝左督御史陈瓒、一代文宗纪晓岚、著名抗日将领刘汝明、佩剑将军张克侠、民族英雄马本斋、哲学泰斗张岱年等英才俊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成为献县人民永远的骄傲和自豪。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代墓群(现存古墓37座,全国最多);地处两京古御道与滹沱河的交汇处,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明代石桥——— 单桥;素有“华北第一堂”之称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张庄天主教堂;毛泽东同志题写“马本斋同志不死”的马本斋纪念馆等文物古迹众多。
新中国成立后,献县历经多年发展,现辖18个乡镇,总人口60万,总面积1174平方公里。近年来,献县传承历史文明,打造文化新城;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文化新人,普及大众文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努力地营造优美的人文环境。
传承献王文化。为弘扬“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精神,献县成立了“献王文化发展促进会”,广邀国内外学者名人,题书立传,出版会刊。目前,该会刊已成为研究献王文化及献县儒家文化的权威刊物。
整理民间文化。献县组织拍摄《献县上下二千年》、《献县姓氏的由来》等专题文化记录片,组织文教部门和民间文艺工作者整理出版《风雨善人桥》、《献县文艺》等文化刊物。
打造文化产业。对献王陵进行保护性开发,对单桥进行清淤修整。目前已完成对献王陵和单桥的规划和立项,正在招商过程中。
发展人文旅游。近年来,献县借助名人古迹,发展人文旅游事业。对马本斋纪念馆进行了改扩建,拍摄了《民族英雄马本斋》、《马本斋将军的一生》、《马母白文冠》等影视剧。献王陵、毛公墓、单桥、马本斋纪念馆、张庄天主教堂等地参观旅游人数达50万人次之多。
培育文化新人。近几年,献县培育了在国际、国内屡次获奖的根雕艺术大师王培彪、鼻烟壶大师刘坤岩、创作《纪晓岚全传》、《张之洞》等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家李建良、篆刻家朱惠民等一批文艺人才。
提高文化品位。目前,献县95%以上的村庄组建了锣鼓队、秧歌队、老年舞剑队、书画社、文学社等文艺队伍。现在,常年参加文艺演出业余文艺演出队有450多个,其中秧歌队380支、腰鼓队12支、铜管乐队5支、老年文艺社团100支,演员总数达到45000人,农闲、节假日演出的群众有6万多人。同时组建高品位书画展览,每年献县都要组织3-4次民间书画展览,调动群众参与热情。献县每年都要组织村庄和企业、个人进行文化体育活动。
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带动了文化的繁荣。献县在2012年共谋划实施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48个,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32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居沧州市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