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明白了,耶稣召唤我们要去,因为我们有一个谦虚的心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的需要;相反,不谦虚的话,我们就不觉得这个重要。
让我们看看亚巴郎的故事(创12:1-5)。天主跟祂说话的人叫亚巴郎,还不是亚巴拉罕,因为他还不是天主的子女,因为天主还没有给他名字,他刚刚开始的分辨的过程。那么天主在对亚巴郎说什么呢?祂在说,亚巴郎醒来吧,离开你的故乡,就是离开你的价值,你的理解,你认为是好的东西,让我来开始带领你,亚巴郎就开始成为一个朝圣客,带着望德,依赖的心,开始朝圣的旅途。他不知道他往哪里去,只知道天主与他在一起。还记得跟你们说过的,小孩子学走路时,走向他能看见的爸爸。天主教我们学走路的时候,不让我们看到目标,只站在我们后边说走。往黑暗中走,就是成为朝圣客,这就是天主给我们的召唤,开始分辨的过程。注意到我的感受吧!让我问主,这个感受有什么意思?因为每一样东西,天主给的总能成为一个礼物。如果我做为礼物接受他,我就会变成富有的。直到我主动、积极分辨时,那个东西才会成为礼物。那么,用肉体的眼睛来看的时候,是什么一回事呢?比如说,当我与一个受辅导者在一起时,他受辅导的时间完了,他走了,我就问天主:主啊,通过刚走的这个人,你对我在说什么?这个就是我自己的分辨,接受天主通过他愿意给我的礼物。
或者在一个三人小组中讲话,我们都开始抱怨我们刚刚听到的一些消息,那么当我离开这个小组我独处时,我问主通过刚听到的这件事你在对我说什么?我就是在学习自我认识,就是让天主亲自教导我,而且这个教导是天主亲自直接地教导我,不通过任何渠道。我对主提的问题是:不是叫我学习有关天主的知识,而是直接认识天主,认识自己。就是自我认识。用一个个人性的位格性的方法认识天主,认识自己。这就是分辨的行为,是在独处的时候,一个人进行的。当我做完个人祈祷后,我反省的时候,就是分辨的时候。我在反思刚刚祈祷的经验,我正在让天主把祂的法律刻在我的心上。
在白天发生很多事,遇到很多人,看到很多事,但是我没有时间马上做出分辨。但是在我独处的时候,我静下来,我就问天主,通过的刚刚白天发生的这件事、那件事,遇到的这个人、那个人,看到的这个东西、那个东西,你在对我说什么?让我听到吧!那就是在让天主把祂的法律刻在我的心上,就是直接学习天主是谁,我是谁,就是在做一个分辨的过程。在这两件事有一个分别,学习有关基督耶稣的知识,或者认识耶稣基督。
我的哥哥在念神学的时候,他告诉我,最好学习神学的人是外教人,因为他们知道许多有关耶稣基督的事,但是他们不认识天主。那么如果我只念神学,我就像那个外教学生那样,我知道许多有关天主的知识,但是我不认识天主。认识耶稣基督要在心里认识,不只是头脑的认识。
英国的首相丘吉尔好多所前的时候,写了他的回忆录二十一卷,他的寡妇(妻子)后来在一个采访他的记者面前说,你们知道许多有关丘吉尔的事,但是你们不认识他,我认识他。那就是说他的妻子与他之间有个人性的亲密的认识,而不只是一些事实。
在创第十二章里,亚巴郎已经七十五岁了,他刚刚醒过来,刚刚开始往里看,刚刚开始分辨的过程。我们许多人可以一生都可以耗尽精力搞处界的事,但从来不回归自己的内心,所以他们从来没有发展个人性的和天主的关系。你想两个朋友间,要认识其中的一个朋友,要让你们中间的友谊成长,你必须花时间和这个人在一起。主耶稣也是一样的,只当我花时间与祂在一起的时候,我方才能成为祂的朋友。若在友谊中成长,让耶稣基督成为我的朋友。而我和耶稣花的时间是什么时间呢?就是分辨的时间。在这个时候,我与耶稣一起谈话,我不是对耶稣讲话,这是一个对话,而不是一个独白。
他(亚巴郎)七十五岁了,到了第十七章,第一到第九节。现在我们看到的故事,是天主给了亚巴郎一个名字,叫亚巴拉罕,现在他与天主之间有一个个人性亲密的关系,他成了天主的子女,实存性的,实实在在的,用一个活的方式。那个时候他九十九岁,他朝圣的旅途花了二十四年。他在看、在听、在反思,走一个成为天主子女、朋友的过程。上次讲了保禄宗徒在他能说“我生活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之前,他曾遭受了多少的困难,船在海洋里遭到风暴,差一点死,遭到迫害,被打,坐监狱等等的困难。这个过程,不是因为灾难本身,而是因为在灾难中间发展他与耶稣基督个人性的关系,需要时间的。
在我们(关尔夫)那边,有一对夫妻,在院子里做了一个避静。他们结婚已经四十年了,他们在避静的时候完全守好静默,在吃饭的时候,他们总是面对面的对坐,但是从来不讲话,在饭后吃甜点心的时候,他就给他的妻子拿了她所愿意吃的,他的妻子给她的丈夫拿了他愿意吃的,但是从来不讲话,因为他们知道对方喜欢吃的甜点心是什么。他们各自带着感恩之心从对方手里接受这个甜点心,他们不是一结婚就是马上认识对方,而是四十年之间慢慢逐步认识到对方。保禄也是这样,他经受了许多生活的经验,他挣扎过程中间发展了对天主耶稣基督的认识,所以他说,我生活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这是一个过程。我愿意开始这个旅途吗?正面积极的方式去进行,那就是逾越奥迹,死亡再重生,这就是在十字架面前挣扎,直到我能看见。
在罗马书第五章中,第一到至第六节。有一句话说,艰难经由生活,这是我们的经验,由困难来自外界。但是磨难生忍耐,或许可能,不是一定。因为苦难也可以生愤怒、挫折、否认、拒绝等等。那个时候我们是在背向苦难,背向十字架,而不是面对苦难;忍耐生老练,也许这不是自动性的,我可以逃走,我可以放弃,我并不是不得不忍耐下去。老练生望德,也许。望德就是复活。保禄说没有复活,我们的希望,我们的信德,都要落空。那么当我作为朝圣客,经过旷野的时候,我是在成长,接受天主亲自给我的训练,天主在亲自教我忍耐,天主在教我老练,终于有一天我心中会有望德,那就是复活的德能,那就是我能看得见了,那么这个整个的过程是我的旅途。如果我放弃了,我背向这个困难了,我走掉了,我不能成长。
你可去设想任何一个技巧,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在学技巧,可能在学自行车、写字、工程、造房子,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认为怎么样?他认为不可能,我学不会,太难了,永远不会成功。小孩子没有忍耐,父母鼓励孩子继续下去,继续练习,继续重新开始,试试看。父母就是教孩子老练,教他忍耐,终于他会学到这个技巧,那么那个时候,他们就会骑车了,他们能自由自在的骑车了,骑自行车一点都不难了。我因十字架而夸耀吗?我因我的磨难而夸耀吗?我能把十字架看成是一个恩惠吗?或者一个障碍吗?我们带着世俗的眼光开始的时候,总会把十字架看成是绊脚石。当我们在十字架面前的斗争时候,我的头脑在跟我说,十字架是一个恩惠,但我的心跟我说他不是,它是一个障碍。这一点,这个过程,对于学习忍耐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头脑在告诉我这是一个正确的事,但我的心里不能接受。那个时候,需要的就是朝圣客的信赖,朝圣客的望德,他们要经过一个斗争的过程。虽然这个斗争要伤害他们,感觉这个斗争不好受。昨天谈了健康的恐惧,那个小孩子去看牙医时,他头脑知道他应该张开嘴,但他心中的恐惧不让他张开。但是如果我继续一次又一次地去试试看,终于有一天我敢于张开我的嘴巴,我的眼睛开开来了。主治愈了我的毛病,因为现在我的眼光不一样了,我的理解不一样了,我怎么教孩子反复做同一件事呢?我就叫他重复这一时刻,老师叫他背书的时候,重复一遍又一遍地念。天主怎么教我们呢?完全一样的,一遍一遍地重复,直到我们背出来,因为我们学得很慢,从头脑到内心的旅途是漫长的。所以我们经验到的是同样的东西,同样一件事的反复,因为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忘记。忘记什么?忘记天主与我们在一起,所以要成为天主的子女,是一个要重新开始,一次又一次开始的过程。
在创17:1-9这段经文中,只有到了第九节,天主方才告诉亚巴郎他应该做什么。在你那方面,在你与你的后裔应该遵守我的约。但我们的经历刚刚相反,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你应该做什么:服务、使命、爱德、爱人如己。我们能看见的,能摸着的,能做的,我们没有注意到,没人教我们从第一节到第八节,是亚巴郎与天主间的关系,那是关系到他的身份,他是谁。为了认识我的身份,我需要分辨。因为第一节到第八节应走在第九节的前面。我能做的一切的事,我能看得见的,能听到的,都是关系到我的使命。我做神父是一个使命;我是一个男性,这是我在世界上的一个使命;我能说的话,全是我的使命。一切有形可见的,都属于我的使命范围之内。
那么我的圣召是什么呢?天主召唤我,派遣我。亚巴郎,天主召唤了,天主派遣了他;耶稣也是一样,天主召唤了祂,天主派遣了祂,保禄宗徒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天主所召叫、派遣了他,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主所叫,所派,回到根源,就是我们真正身份的根源,我们的基础,这是磐石,石头。如果反过来,把我的使命看成我的根源了,看成一切了,我就是在沙地上造我的房子,我必须从我的身份开始,选择我的使命,这样子我方才是一个自由的人,那个自由,就是耶稣基督来给我们的自由。我做一件事,不是有人对我说,修生应该这样子,或那样子,不是“我应该”这样子,而是我“要”这样子。我需要成为一个自由选择的人,为了让我变成一个自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在继续生活之时,我经验到的是误会,我会经验到不公义,体验到失望,我会看到体验到罪恶,在教会内、社会中、别人身上、自己内的罪恶,这些反面的东西,我都会受到它们的影响,但它们绝对不应该决定我。如果没有基督在我内,这些外界反面的东西不但会影响我,也会决定我是谁,我做什么。
比如说,伯多禄在山园中,砍掉了大司祭仆人的耳朵,他的行为是外在的事情决定了他做这件事情。那么耶稣对他说,这不是我的作风,不是我要你做的,放下你的剑,伯多禄不自由啊!自由对我来说是这个。在生活中,我不是随流而漂,因为当我在河面上跟水往下漂流的时候,我没有自由,我就是随风倒,这个潮流,河水决定我往哪里走。我没有有望德,我不快乐,我就变成一个宿命论者。我对自己说,这有什么用啊?做一个神父,这有什么好处呀?我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不得不”这样做,那就是随风飘。那不是面对十字架,不是面对现实,等于我在说那有什么用呢?还有一种态度,就是逆流而行,这个比往下漂好一点,因为现在我与这个潮流斗争,我心理很生气,我在与现实打仗,这可能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是受难。但是这个困难我在斗争,至少我在面对它,面对现实,我在成长,我在恒心继续下去。但是当你逆流而行的时候,有一天你觉得累了,因为当你逆流而行的时候,你的力量用耗尽了,走不下去了。如果我是一个分辨的人,那个时候,我就会停下来,承认我的身份,让天主引导我,那个时候我知道什么呢?我学到什么呢?学到靠我自己的力量我不能改变。那个时候,不是因为我放弃了,而是因为我承认天主方才能,那个时候我就在成长,复活的德能就会进入我内。那个时候,我就会采取第三种态度,我在河流往下流的方向,我在游泳,而不是在往下飘。我是在接纳现实,但是我又超越现实。当我在顺流游泳时,比较方便,比较容易,因为我在接纳我的现实,那就是信德,这就是成熟人的信德。举一个下决心的例子:
这位修女被长上要求去罗马本部总院去服务,她知道那边有需要,她的省会长跟她说你去吧!她就决定她要去。她来跟我做了一个八天的避静,我对她说,你这个的听命不够,因为你没有决定,没有选择。因为她跟我说的是,省会长要我去,她答应了。那么如果到了罗马,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你失败了,你会抱怨你的省会长,因为是她派我去的,她让我去,我不得不去,其实我并不愿意去,你那个时候,就会生气,因为你并没有位格性的主动的去选择去。如果你没有自己个人的选择,事情不好的时候,你会失落,你会觉得挫折,你会抱怨,你会不高兴。同时,如果到了罗马她很成功,那个时候,她就会觉得好像自己听命了,自己做的对,她不会想到天主。就好像昨天讲的,很好的感受把我们带到自己,并没有把我们带到天主。那么,要做一个自由的人,那位修女要自己下决心。就是说,无论长上怎么说,到罗马去,应是我个人的自由的选择。那么你们要记得耶稣选择了做人,在旷野中,祂没有否认与拒绝自己的人性,就说明这一点,是祂自己选择了做人。我们的情况呢,生下来是一个人,但并没有选择生下来做人,我们的选择是要选择基督呢?还是自己?
今天上午的祈祷:两个选择
第一个:创12:1-5;
第二个:创17:1-6;罗5:1-6;
你自己选择。随便此三篇经文中,哪一篇最吸引你,你就去选择那篇,你要有自由,有意识的去做选择,要有现实性,要忠于自己。如果你忠于自己,天主会在经文中与你相遇。
用“光荣颂”结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