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际行动关怀他人之福利及感受
去年秋天我在美东协助一个规模不大的学区执行一项品格教育计划。首先我与一名督学一起评估学生的要求,自此而后,那段谈话就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一开始我先询问该学区内高中的办学情况,但我所提及的各项议题——吸毒、出缺席情况、帮派、测验成绩、校园暴力、种族间的冲突紧张及酗酒——看来都没有什问题 。虽然这所高中比起别的中学来,规模确实比较小(大约五百名学生),但大多数其他的中学至少会有一项这一类的问题,于是接着我就问到有关学生的情绪需求。结果,这督学又要了摇头说,学生们就是现在一般典型的中学生。对于这所学校竟能免于大小问题之干扰,我感到颇为惊讶,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最近有学生自杀吗?」这督学的回答吓了我一跳:「不会比目前大多数的中学来的多。」他答道:「最近这几年,我们大概每年都只有一个学生自杀吧。」
我无法置信地瞪大眼睛:这比率对任何学校而言,都算是高的不可思议,更何况是一小规模的学校。什麽原因造成这麽多的孩子结束自己的生命 呢?
「有人持强欺弱,或者结党结派欺压异己吗」
「一点问题都没有。」他说:「虽然这所中学的校长确实同我说过,有个家长一直抱怨说,她的儿子老是受人欺辱。不过,我不认为那是什麽大问题。」
我还是追问下去:「她说儿子是怎麽遭人欺辱的?」
接下来我万分讶异地听着这名校行政长官告诉我那位母亲的担忧。很显然地,有好几位男同学嘲弄了那名十五岁孩子好几个礼拜,他们用很恶毒的话取笑他。孩子的母亲虽向学校老师报告了这事,但却未见老师采取任何处理行动上个礼拜那些男孩带着割草机到学校后面的山丘上,在草地上割出大大的「男同性恋」字样公开羞辱他。
「现在孩子的母亲说她的儿子不会再来上学。」督学一边说还一边摇着头呢:「你知道的,男孩总归是男孩。那母亲该做的,就是放手让孩子长大。」
我听了真是心寒。大家怎会容许这麽明显的骚扰事件发生呢?而一个孩子情绪上的痛苦又怎麽会遭到如此的漠视?难道卑劣的行径已经这样普遍,令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置若罔闻了吗?
卑劣的行径及损人的表现普遍呈现于当前的年轻人身上。儿童暴行愈来愈多地事实实在令人忧心。或许损人的行径不会造成可见的伤痕,然而,研究显示,这类行为却可能留下恒久不灭的情绪烙印,并摧毁道德成长的环境。如果我们能从这些令人担忧的报告中学到丝毫教训,那就是残忍的言行事多麽具有杀伤力而且这杀伤力会一直持续着,直到我们全心致力于足以终止杀伤力的最佳良方—仁慈。为确保孩子不必经历同侪骚扰这类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并使他们的世界更有可能变得更有仁慈、更讲求道德,或许…最好的方法便是培养仁慈这项基本美德。
缺乏仁慈的危机
仁慈是一种很棒的能力,让你对他人之福利、感受表达关注。正是仁慈的行为建立了文明、人道以及道德;同时这些行为乃奠基于行善而非伤人的意图,因此仁慈是构成道德智商的一项基本美德。我们无法担保孩子绝对可以建立仁慈的品格——研究结果清楚显示,须经由启发、陶养及教导,孩子才得开发其同情及仁慈的特质,而且愈早帮助孩子开发这项特质愈好。儿童的残酷言行愈来愈普遍 ,这事实的确令人担忧:一项全国性的研究发现 ,自70年代中期以来,在儿童时期作弄人并以卑劣手段对待别人之总数显然增加了 。美国心理学协会表示,在美国的学校中,持强欺弱的行为十分猖獗,有可能为青少年愤怒的情绪火上加油而导致暴力行为的爆发。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缺乏仁慈的浪潮已经大大影响了孩子的道德品质。一下面这四项毒素 特别残害孩子的仁慈之心,同时也是仁慈情操发展之危机。
(1) 缺乏父母及其他成人之表率 (2)对仁慈的作为鼓励不足 (3)受同侪不良的影响 (4)对残暴行径的敏感度减低
仁慈是什麽? 是以实际行动关怀他人的福利与感受。
开发道德智商的方法
与孩子分享富于仁慈的言行典范
人们可以藉由许多方式对他人表现仁爱及关怀,而孩子愈觉察到表现仁慈的特定行为,就愈可能将那些行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下面列出的就是一些仁慈的榜样,你可以跟孩子讨论并实际演练。并考虑将此清单作成的图表挂在墙上,好不断提醒大家:
仁慈的人会说的话 仁慈的人会做的事
「你还好吧?你看起来有点孤单。」 为受到嘲弄的人挺身而出。
「我们把垃圾捡起来吧, 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
这庭院被弄得一团糟。」 当别人伤心时表达关怀。
「我可以帮什麽忙?」 拒绝参与作弄他人的行为。
「你刚到这地方吗?要不要加入我们?」 用心处理环境。
「别那样说,那会让她不舒服。」 关心他人担忧的事。
「你先请,你看来累了。」 顾虑到他人的需求。
「对不起我让你难过了。」 以实际的行动为人们带来快乐。
令他人关心的评语。 当别人遭到不友善的待遇时表
鼓励、振奋人心的话语。 达关切。
培养仁慈情操的三步骤
第一步:教导仁慈的意义及价值。
第二步:建立正确的态度,丝毫不容许苛刻
第三步:鼓励仁慈的作为并指出其正面的结果。
第一步:教导仁慈的意义及价值
帮助孩子了解仁慈的四个方法——从自己做起
(1)刻意调整自己的言行,成为孩子的表率。 (2)期望并要求孩子表现仁慈及行径。 (3 )教导仁慈的意义。 (4) 让孩子明白仁慈言行的真诚。
向孩子指出仁慈的影响力: 用TIP(秘诀)这个字来帮助你牢记这三个部分: T——Tell(说出)说出谁受到的对待,并描述其需要。
I——Identify(确认)确认孩子如何以言行表达。
P——POINT(指出)指出这项仁慈的举措为领受的人带来什麽样的改变。
开发道德智商的方法
与孩子谈谈仁慈
这里有一些问题可以与孩子讨论,帮助他们想一想仁慈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项美德: ☆当我们说某个人很有爱心时,我们的意思是什麽?富于爱心的人会说些什麽、做些什麽? ☆很有爱心究竟有什麽好处? ☆对非常年幼的孩子,你可以用那些方式表达仁慈?对班上的新同学呢?对生病卧床的朋友呢?对听力不佳的老人呢?
☆想象一下万一全世界的人都互不仁慈,你会看到缺乏善意的人说些什麽、做些什麽?住在一个不仁慈的世界里会使什麽感觉? ☆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说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是不必花钱的。」你可以用哪些方式给与人们免费的仁慈作为礼物呢? ☆「是比受更有福。」这句话是什麽意思?你可以想到某一次你不求回报而为别人付出的经验吗?
第二步:建立正确的态度,丝毫不容许苛刻贬损的言行
四个方法减少孩子苛刻贬损的言行:(1)目标设定在缺乏善意的言行——而非孩子 :当你看到孩子不够后到时,停下来并要他注意这事。别落入陷阱开始长篇大论的说教,叨念关于为人处事的金科玉律(我们的训诫通常只会让孩子闪底远远地)。 相反地,花点时间指出来,并简短描述孩子有失厚道的行为。 你的讯息应该只能着重于孩子缺乏善意的行为,而不在孩子身上。你得确保她恨清楚地了解呢所指的行为是哪桩,以及你不认同这类行为的原因。 (2)帮助孩子同理受害者的感受 :要教导行事不够厚道的孩子,关键在于帮助他了解,他的行为造成的影响。这类的教导同时提高了孩子的道德智商,因为这会帮助孩子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及需求。专家主张,这方法对于增强孩子仁慈、体贴及乐于助人的态度特别有效。 (3)决定用什麽新的作法来取代缺乏善意的旧有行为
(4)给孩子机会弥补过失:帮助孩子减少贬损言行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帮助孩子藉着做弥补学习为自己不够厚道的行为负起责任,一旦孩子做了有失道德的事,那行动就无法收回了,但他可以藉着道歉,减轻对方不舒服的感觉及伤害,对孩子而言,学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五个方法让学校及家庭铲除苛刻贬损的行为
(1) 做「不可损人」的海报 (2)建立「不准损人」的誓词 (3)举行埋葬贬损行为的葬礼 (4)制定反转的法则 (5)惩处贬损的行为
六种方法帮助孩子抵御他人的侵犯、嘲弄或恶意中伤
(1) 坚持自己的权利 (2)视而不见 (3)质问对方的羞辱作为 (4)说「我要」
(5)同意嘲弄的人 (6)那对方的嘲弄当笑话看
开发道德智商的方法
孩子行为恶劣的十个原因
(1) 缺乏同理心:他或许没法完全体会自己不友善的行为会造成什麽情绪冲击。
(2) 缺乏自尊:他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所以要贬损别人。
(3) 想要报复:他曾经被欺辱嘲笑而想要「以牙还牙」。
(4) 急于被团体接纳:为了「融入」某个团体,他就贬损团体以外的人。
(5) 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不明白如何化解冲突,便诉诸于污辱或嘲弄别人。
(6) 嫉妒:他羡慕别的孩子,所以贬低对方好觉得自己比较棒。
(7) 别人对待它的方式:他受到不友善的待遇, 于是就模拟相同的行为。
(8) 渴望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权利:嘲弄别人令他有优越感。
(9) 没有人要求她表现仁慈:没有人告诉她不友善的言行举止是别人所不容许的。
(10)社交技巧不良:他不懂跟人交往的技巧——合作、协调、让步、鼓励、倾听——所以只好借助于贬低别的孩子。
第三步:鼓励仁慈的作为并指出其正面的效果
我当时正在印第安那波里参访一所学校,看到了一面令我印象深刻的穿堂布告栏。那真的让我感动到甚至会起鸡皮疙瘩——相信我,那时第一面令我起鸡皮疙瘩的布告板!那布告板从地面到天花板都贴满了学生做地纸心,标题写着:「改变世界就从一颗心开始。」那些新型纸心很可爱,但那面布告板的由来,才是最令人感动的原因。
校长向我解释说,那面板子原是空白一片——直到一个四年级学生雷恩有一天放学途中经过时。雷恩话很少,而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家却状况连连。雷恩的父亲是个酒鬼,经常殴打太太;每次母亲挨打时,这个四年级小学生只好躲到衣柜里去。由于雷恩害怕万一他告诉别人家里的真实情况,爸爸就会更凶恶的殴打妈妈,为保险起见,他一直跟师长、同学在感情上一直保持距离,也始终是那麽缄默。
然而,那个下午有个同学瞧见雷恩一个人吃着午饭,并且看出了别人都没有看出的事情:雷恩看起来很是寂寞孤单。后来雷恩同校长分享说,他当时很惊讶,居然有人同他坐在一起吃饭。午饭后,一整个下午他不停地想着这件事,他想要找个办法谢谢奈德的善意,当他走过那面布告板时,心里还想着这件事,于是,他从地上捡起一张纸,很快地把它撕成心型,从从写下一则短简说:「奈德,谢谢你今天同我一起吃午餐,让我很开心。雷恩上。」之后就把这心型小短简钉到板子上。
第二天,另一个学生看到了雷恩的短简,也学着他的做法,撕了张纸做成了心型,对另一位同学写了一些道谢的话,然后又有另一个学生仿照这做法,一个接一个,直到我到学校参访时,已有四百多张学生做的纸心布满了布告栏与穿堂。而这是全由一个小朋友带头做起的。我站在那儿,沉浸在孩子的表达中,然后回头再看看那标题「改变世界就从一颗心开始。」要描述我所见到的,这真是个再好不过的标题了。同时,我明白这样的讯息正是更多孩子应当了解的:他们真的可以带来改变,就从一个仁慈的小动作开始。确实帮助孩子明白这股力量是我们的责任。
三个方法帮助孩子实践仁慈善行:(1)创作善心的摆饰 (2)玩小天使小主人的游戏 (3)制作一株付出之树
开发道德智商的方法
关于「父母的影响力」,研究上有什麽发现
针对父母如何影响孩子仁慈情操之发展,《利他主义人格》(Altruistic P_ersonality)一书作者撒木尔及柏尔·欧利纳进行了一项引人入胜的研究。他们想探究,为什麽有些人甘冒风险为人付出,而其他的人则不会iu,他们访问了许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住在欧洲的基督徒,这些受访者有些躲避纳粹迫害的犹太人伸出了援手,有些人则没有。他们发现了两者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几项重大差异,这也是要了解如何培养孩子的仁慈及美善情操很重要的线索。
☆救援者的父母非常强调仁慈情怀,也期待孩子以这样的价值观去对待所有的人。
☆救援者的父母很少以体罚教养子女,而代之以说理的方式。
☆救援者的父母比起那些袖手旁观者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亲密,给子女的感觉也较为温暖、具支持性。 ☆救援者的父母在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互动中示范了关爱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