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在宗徒大事錄的三次記載比較:
9:15-16(耶穌→阿納尼雅) |
22:14-15(阿納尼雅→掃祿) |
26:16-18 (耶穌→掃祿) |
主卻向他(阿納尼雅)說:「你去罷!因為這人是我所揀選的器皿,為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國王和以色列子民前。」
|
他(阿納尼雅)說:「我們祖先的天主,預簡了你(保祿),叫你認識他的意願,看見那位義者,並由他口中聽到聲音,因為你要向眾人,對你所見所聞的事,為他作証人。」
|
因為我(耶穌)顯現給你(保祿),正是為了要選派你為我服務,並為你見到我的事,以及我將要顯現給你的事作證。我把你從這百姓及外邦人中救出,是要打發你到他們那裏去,開明他們的眼,叫他們從黑暗中轉入光明,由撒殫權下歸向天主,好使他們因信我而獲得罪赦,並在聖化的人中得有分子。
|
第三身敘述-大馬士革 |
第一身敘述-耶路撒冷 |
第一身敘述-凱撒勒雅 |
• 約在公元35年,他三十餘歲時,在他生命中起了一個大轉變。
• 保祿生命的這個轉捩經驗,在新約有不同描述。路加在宗徒大事錄用了三個相當長的篇幅作報道:
-路加旁述事情經過 (宗9:3-9)
-保祿在猶太人前自辯(宗22:6-21)
-保祿在阿格黎帕王前自辯(宗26:12-18)
• 保祿在書信中多次提及這刻骨銘心的經驗:迦1:12-16;格前15:3-11(參看格前9:1;格後4:6;斐3:7-14)
1)路加的敘述(宗9:3-9; 22:6-21; 26:1-8):
• 路加生動的旁述,將事件的境況及過程報道得有聲有色,且應用了舊約中天主召叫並授以重任的敘述模式:
- 耶穌兩次呼喚他的名字:「掃祿,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
- 掃祿驚徨失措地問:「主!你是誰?」
- 耶穌自我介紹,表明他的用意。
• 這與舊約中天主召喚梅瑟(出3:2-10)、命令雅各伯返回祖家(創31:11-13)、指示雅各伯遷移至埃及(出46:2-3)等召喚故事在形式上很相似。
• 「這人是我所揀選的器皿,為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國王和以色列子民前,因為我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字該受多麼大的苦。」(宗9:15-16)
• 路加記載主所說的話,為保祿日後的傳教事業作了最好的註腳。路加提前指出,保祿將作的一切,都是天主的安排及指引。
2)保祿自己在迦拉達書上的自述:
• 11弟兄們!我告訴你們:我所宣講的福音,並不是由人而來的,12因為,我不是由人得來的,也不是由人學來的,而是由耶穌基督的啟示得來的。 13你們一定聽說過,我從前尚在猶太教中的行動:我怎樣激烈地迫害過天主的教會,竭力想把她消滅;14我在猶太教中比我本族許多同年的人更為激進,對我祖先的傳授更富熱忱。15但是,從母胎中已選拔我,以恩寵召叫我的天主,16卻決意將祂的聖子啟示給我,叫我在異民中傳揚祂。(迦1:11-16)
• 較含蓄精簡,不著眼於外在的描繪、情節或當時的感受,卻直接指出這事的深層意義。
• 保祿並非要介紹自己或與弟兄們分享感受,而是要彰顯天主的德能。
• 在他的敘述中,天主是主動者,他只是被動的受惠者。
• 他的經驗是天主白白的恩賜,不是靠自力賺取的。與復活的基督相遇,使他受寵若驚。
保祿歸化的結果:
• 保祿的歸化,不應被視為一種「改邪歸正」,也不是「改變信仰」;他對天主的熱忱從未改變,不同的只是他找到了所期待的默西亞,全力傳揚福音。
• 保祿認為與血肉的基督相遇,不如與復活的基督相遇;後者更能感化及改變人的整個生命。
• 「縱使我們曾按人的看法認識過基督,但如今不再這樣認識他了。所以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格後5:16)
• 「從母胎中已選拔我,以恩寵召叫我的天主,卻決意將他的聖子啟示給我,叫我在異民中傳揚他。」(迦1:13-16)
• 保祿也愛以「舊人」、「新人」(羅6:4-11;弗4:24),「舊酵母」、「新麵團」(格前5:6-8)來描寫基督徒皈依基督後的轉變。
• 「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格後5:17)。
• 與主相遇後,他的生命就有一個新的取向,使他轉移了他存在的重心,重整他的價值觀,扭轉了他的做人態度及處世方針。
• 「凡以前對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為了基督,都看作是損失。不但如此,而且我將一切都看作損失,因為我只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為結合於他。」(斐3:7-8)
• 這個「被基督奪得」(斐3:12-15)的經驗慢慢地使保祿與基督契合,「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斐2:5),「有基督的心意」(格前2:16)。這就是耶穌在福音中所說的:「我住在你們內,你們住在我內。」(若15:5)
• 「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斐1:21),「我只願認識基督和他復活的德能,參與他的苦難,相似他的死,我希望也得到由死者中的復活。」(斐3:10)
• 藉着與基督同生,同死,同復活(參閱羅6:3-4),天主與人能「互為內在」(參閱若15:5),互通生命。救恩遠遠的超越死板的遵守法律,它指向與天主契合的美妙境界。
藝術所表達的保祿歸化:
卡拉瓦喬(Caravaggio):掃祿歸化 (Odescalchi Balbi Collection)1601年 |
卡拉瓦喬(Caravaggio):掃祿歸化 (Santa Maria del Popolo)1601年 |
• 卡拉瓦喬於1600年受塞拉西蒙席(Mons. Tiberio Cerasi)委託,為他在羅馬人民廣場上的聖母堂作畫,主題是伯多祿殉道和掃祿歸化。「掃祿歸化」於1601年竣工,但後來被卡拉瓦喬以同年另一幅同名畫作所取代,即現存該小堂內的珍藏。最初的那幅「掃祿歸化」先被桑乃西奧樞機(Cardinal Sannesio)取得,輾轉落在奧德斯加基家族(Odescalchi)手中,一直保存在羅馬他們的大宅內,藝術界稱「奧德斯加基的掃祿歸化」“Conversione Odescalchi”,而新作則被稱為「塞拉西的掃祿歸化」“Conversione Cerasi”。
• 在「奧德斯加基的掃祿歸化」中,基督與掃祿坦然邂逅,宗徒大事錄只提到「從天上有一道光,環射到他身上」,卻沒有基督的任何顯現。畫中的掃祿留著鬍子,雙手掩眼,看似不願見或聽耶穌的譴責:一個拒絕真理的動作。耶穌被一位天使摻扶著,從天伸出手好像要接觸掃祿。在旁的兵士卻把矛頭指向天,表露出人反對天主的敵意。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太人性化和太不正統的表達!
• 在「塞拉西的掃祿歸化」中,保祿並沒有留鬍子,他臥在地上,雙目被強光照射,甚麼也看不見,既沒有耶穌的顯現,又沒有天使在旁。只見掃祿伸開雙手,表出一副求助和切願擁抱真理的表情。兵士也沒有拿著武器,只是低頭牽著馬─牠提起前蹄以免碰到地上的掃祿。這似乎是按照聖經記載和正統神學觀,大家會樂意接受的藝術表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