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的评论点
在绪论中所涉及的一些有关现代局势的问题,以及扼要的分析过的危机的因素,都使我们感到改革的需要。但是,假使我们不面对那些在现有圣事形式中较为人所批评的弱点,怎能指出具体应改的方式呢?这便是在这一部分内要提出讨论的。我们蓄意偏重於被人批评的消极一面,因为正是这些地方有待改进,对於积极的,可赞许之处则缄默不言。
当评论那些缺点时,我们也无意判断祖先们,祖先是他们时代的产儿,正如我们是现时代所塑造出来的一样。因著心理、社会、神学、圣经………各种学科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先决条件比他们更优越。因此,假如要求在他们时代使用的马车,跑得如同现在的飞机一般怏,那是荒唐而可笑的。
下面各主要评论点的反省,将提示我们那些地方尚须改善,那些原则应遵守,使我们纠正评论所提的缺点,而不致陷於另一极端。
为满全评论的各点并非易事。在此所提出的许多不同的名词,其实只是色彩不同而已。要想列举各种的评论,恐怕大长也大图表化了,所以我们设法将它们组成五点,虽然很可能难兔有独断之嫌。
386
A、个人主义
教会初期告解圣事的团体性是很明显的。那时的仪式和标记都很清楚。至於圣事的施行并不限於礼仪的某一时刻,而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教会参与其间帮助忏悔者,降福他、为他祈祷、驱魔。司铎伴同忏悔者一起到祭台前祈祷,自己则在行圣事之前守斋!就是说,他在悔改的过程中,不断的指引、光照、安慰罪人。
同时,不只是司铎以圣教会的名义接受忏悔者,整个团体也和他密切结合在一起,参与奉献自己的工作、祈祷和牺牲来协助忏悔者得到真诚的悔改。那是一个充满情感及表现基督奥体互爱的礼仪,团体因此意识到自己也是罪人,以及自己对罪人所负的责任。
罪有著教会性的一面。犯罪的基督徒失去了生命,他的情况反而比教外人更为恶劣,因为他弃绝了教会,触犯了教会的神圣本质。唯独在这教会性的观点下,我们才能了解教会对罪人的反应:一方面他是严肃的,另一方面流露出天主的仁慈与救赎意愿。
告解圣事的团体性,东方教会比西方教会保存得更完整。相反,现代的拉丁礼仪未能清晰表示出这团体性,举行时过於迅速、秘密、简单,没有其他圣事的隆重和公开。这些缺点为现代许多作者所指出:
「坦白地说,我们必须承认,今天告解之被攻击是由於它本身孤独和不亲切的方式。现代许多人,尽管他们都是大方笃实的教友,当走近告解室时就感到局促不安。这种不舒服和厌恶感是远超人所想像的……。」
387
大部分的忏悔老以为告解只关系到三方面:忏悔者自己、听告司铎和天主,而忘记了第四方面的圣教团体,由於对这方面的无知,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天主能直接宽赦我们的罪,同时又要求我们在司铎前告罪。但是,如果意识到这第四方面的参与,那么他将更容易体验到罪的团体性和重修旧好的意义。一切的罪都是得罪了天主和人,因此和好的对象也有两个:天主和人。
第四方面,在今日并没有呈现於忏悔过程中。圣事似乎完全是个人的,是内心私自考虑的结果,这点也找不出教会邀请他悔改的迹象。假若一个人自承有罪,悔改不仅是出自他内心恩宠的行为,而且也是因著教会召唤他洗净罪污以接近天主。那么忏悔将更为深入和正统了。
孤独感必然使忏悔者更难悔改,他需要慈母教会的参与和扶持,如同早期教会礼仪所给予的安慰和力量。可惋惜的是,教会的转祷和祈求部分在今日礼仪中消失了,只馀留下两个祷文:misereatur和indulgentiam,然而教友从未曾去了解它的意义,至於昔日司铎以拉丁文诵念,更无法懂得了。
虽然现在已通行本地语言,可是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大部分忏悔者仍是我行我素,自念其悔罪经(confiteor),不顾司铎的言行。因此,有必要另寻方法来表达告解的团体性!
「忏悔者当走进告解室时,应该明白,不是他孤单的一个,而是整个教会在为他祈祷、牺牲。」
这点对今日的人类更形重要。个人主义会经影响了最近的数世纪,如今已渐被「位际关系」所取代了。人不再认为自己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个位际交往中的人。人与天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内在和结构上的。因此,唯有顾及到这关系,我们才能了解「人」是什么。
「我——天主」与「我——他人」是一个事实的两面。任何人和天主的分离便影响和他人的关系,反之,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也会影响人和天主之间的关系。
388
无论如何,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必须顾及古时告解团体性的一面,以纠正宗教的个人主义。现今有的形式易促使人趋向自私,将旨趣焦点集中於「我」,为圣化自己,救自己的灵魂,置天国於度外。其实主要的挂虑该是在人类中的天主之国,超越微小的自我,而走向广润的世界。
适合现代人要求的新方式,必须表达基督徒分享著基督的司祭职和中保职,以及在和好圣事中各方面所担任的特殊角色。同时也要指出罪是宣告和天主、和人、和天国关系的断绝。
B、形式主义
在安分守己的教友中做了一番调查之後,我们发现,有一群非常可观的人,他们视告圣事是领圣体的准备,是一个麻烦的条件和不痛快的时刻,其本身没有独立价值可言。他们承认告解是为能领圣体,不是为了「悔改」。如此,告解成了一种形式,就像一幅未能表达深意的漫画。其实,告解圣事本身有意义,它使我们逐渐脱离罪恶以更接近天主和人。
上面的思想除歪曲了告解圣事的意义外,还连带造成两种错误:为躲开可厌的条件而抛弃勤领圣体的习惯,或告解成了例行公事。为矫正这错误的思想,需要清楚地指出告解圣事的固有价值。告解圣事不是为圣体圣事而设立的,圣体圣事也不是告解圣事的酬报。
另一方式的形式主义,是约略地告一些日常的过失,并且是与真实生活没有密切联系的关系外在琐事,也未涉及「我们」自身得罪了天主「位格」及我们弟兄的事。
这种典型的告解,没有表现具有真诚的心要悔改以归向天主,也未尝有著真实的努力以改善和他人的位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