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 第一次里昂大公会议
第一次里昂大公会议,于公元1245年在法国里昂举行,由教宗英诺森四世主持,约150名主教出席。会议宣布革除德皇腓特烈二世的教籍,号召教徒支持十字军东征。
NP.14 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
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于公元1274年在里昂召开,由教宗额我略十世主持,约500名主教参加。会议对教宗选举会议制定出一些规则,在形式上实现了与东正教的短暂联合。
NO.15 维埃纳大公会议
维埃纳大公会议 ,于公元1311-1312年于法国维埃纳城举行,由教宗克雷蒙五世主持,约300名主教参加。会议主要讨论了方济各会的问题,宣布取消圣殿骑士团。
NO.16 康斯坦茨大公会议
康斯坦茨大公会议,于公元1414-1418年在南德康斯坦茨城举行,由教宗马丁五世主持,约600名主教参加。会议结束了三个教宗对峙的局面,以异端罪火刑处死胡斯。
N0.17 费拉拉-佛罗伦萨大公会议
费拉拉-佛罗伦斯大公会议,于公元1438-1443年在意大利 费拉拉、佛罗伦萨以及罗马举行,由教宗尤金四世主持,约200名主教参加,与会代表约800多人。会议着重解决东西方教会的分歧,谋求与东正教合一。
NO.18 第五次拉特郎大公会议
第五次拉特郎大公会议,于公元1512-1517年在罗马拉特郎宫举行,由教宗朱理亚二世和利奥十世先后主持,约150名主教参加。会议否定了法王路易十二主持的比萨天主教会议的决案。
NO.19 脱利腾会议
脱利腾会议 ,于1545至1563年期间在北意大利的天特城召开 ,由教宗保罗三世、朱理亚三世和庇护四世先后主持,约176名主教参加。会议分为三个阶段,重点研究天主教和反宗教改革运动,讨论《圣经》与《圣传》的地 位、原罪与称义德教义,以及弥撒圣祭等等礼仪和敬礼圣人的问题。
议决摘要
是次为罗马天主教会之自我改革运动,被称为“反改教运动”(Counter Reformation)。部分议决内容兹摘要如下: 取消会吏长一职:会吏长即总执事,初期由主教任命,协助主教处理事务。中世纪时,由于权力增大,时有妄用职权之弊,故在特伦托会议中予以取消。 第三次特伦托会议重申教徒必须缴付什一税。 废止售卖赎罪券的议案在第三次特伦托会议上被提出,到了1567年获庇护五世批准。 对于改革宗一向秉持为教义的"Eternal Security"神学观念,特伦托会议颁布:“如果有人说,一但称义便不会失去救恩,因此,跌倒犯罪的人从来就没有称义过!这人是受绝罚的” 为了对抗基督新教的影响,特伦托会议重新肯定耶柔米的武加大译本为圣经权威版本,会议委托教皇制定一部标准文本。 制定Tridentine Mass礼仪,即梵二前用拉丁文举行的弥撒礼仪。 在教理方面,教会采取“完全闭关主义”,对任何中世纪教理的攻击不作妥协的主张,也不加修改
对新教的回应
对于马丁·路德极力攻击的各项教义问题,天特会议有以下的决议: 罗马教会之一切传统教说,与《圣经》具有同等地位。 所有基督徒必须承认教皇之神圣性。 宣布马丁·路德所谓因信仰而获赎罪(因信称义)之说为异端。 罗马教会之所有神官、主教及总主教都必须以基督之清静生活为道德标准。 特伦托会议针对马丁·路德的各种“反改革”议决,很大程度上却改革了罗马教会。
NO.20 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
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 于1868年6月29日由罗马教宗庇护九世召开,是罗马天主教会第20次大公会议,共744位教会领袖出席。会议于1869年12月8日在圣伯多禄大殿举 行,其后被被多次中断,直至1870年10月20日才完满结束。会议讨论范畴包括:理性主义、唯物论、自由主义、教宗无误论(Papal Infallibility,指教宗在公告信仰教理上的不能误,而非教宗永远正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