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项基本前题:
1、献身事主者的圣德,关非系于人的心理,而是系于天主圣宠的行动。但心理的因素,可以使人具有适宜与否的准备,去接受天主圣宠的行动。它是圣宠的“预备因素”,而不是促成因素。
2、圣宠的优先性:凡以自我实现的说法来处理圣召问题的,一概予以拒绝。培养圣召就是要不断向往“天主的国及其义德”,而不是实现自我。实现自我是上述向往努力的后果。
二、宗教心理学的先行假设:
1、人生的目的是超越自我
2、这是向往某些价值(修会向往:师法基督,与天主结合为目标,以三愿为工具)
3、自我实现只是超越自己的附带效果:真正圣召的价值在,必然也使人实现他所有的一切潜能。
4、这种自我实现是使徒工作效力的一种后果:效力即把目标和计划的价值加以实现和证明,这与效能不同,效能只是善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方法(会士可以是有优良老师,但不风得是有效力的证人)。
5、内心吸收的能力:保守圣召的恒心与使徒工作的效力,以个人对于圣召价值内心吸收的能力(不仅是理智的认识和感情的接受)为主要因素。
6、内心吸收价值的能力,可能由于个人心理的矛盾,而受到或多或少的妨碍。
7、心理上的矛盾,使人去追求那些非客观的,亦非自由选择的价值。
8、内心无能吸收圣召的价值或觉得困难时,便会影响行动的态度。(因紧张或不安的状态,习惯自卫)
三、现代流行的几种心理学可能带来的“虚幻实现”
1、凡是“感觉”到的,就应随从,因为它是一个推动人行动的动机。
2、实现自己,就是以内在自动的行动来成长。(每人有成长的能力,不需要他人干预,别人不能自称比自己知道我们更多:初学后发愿的会士不易受长上的引导)
3、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对这目的好的就有用,,是好的,反之,便是坏的。
艾瑞克森描述人性发展的作个阶段与基督信仰的相通:
1、他强调一个健康的人是什么样子:只有一个健康而整合的人才能给我们一张人之为人的图像。他回应了基督徒的信仰:好大于恶,人类受选时是好的,被注定发发展进入基督的圆满。
2、艾瑞克森相信人早年丧失的发展后来能弥补,他相信任何事都能被治愈。没有什么事耶稣治不了的。
3、艾瑞克森强调心理与社会的发发展,其中主要的是朝向成熟的社会关系,而非心理与性的发展。他视整体为治疗的一部分,欣赏基督徒团体的价值。在此,天主找到许多超越双亲的管道爱我们。
4、视成长为整个终生的过程,永远伴着新的机会发现爱的恩赐:圣神一直在更新我们,引领我们至圆满的生命。
5、意识到每一阶段发展的力量与弱点不是黑或白的选择,而是在一项天赋的过度使用或示充分的使用之间找到一健康的平衡。罪是一项恩赐的根本滥用或未充分使用。
妥斯托耶夫斯基:<罪与罚>中,对罪人的认识是“可怜的人”
托尔斯泰<复活>结尾,玛窦福音“山中圣训” |